“芒种”的“种”
“牛怕种豆子,人怕割麦子”,说的是三四十年前,种豆子的季节,往往是在进入雨季以后,地里下了足够的雨水,有的地方泡透了,牛蹄子踩在水边,很容易陷下去,牛拉着铧犁往前走,深一脚浅一脚的,使不上劲且极其狼狈,所以种豆子是牛最怕干的活。而收麦子,则是人最愁干的活,头上烈日炎炎,甚至没有一丝风,人弯着腰攥着镰刀,一手拿镰刀,一手攥着麦棵子,割几把放下,时不时直起腰来,按按疼得就像断了的腰,望望前面老长老长的麦垄,叹口气,无可奈何的又弯下腰去。
现在收割机几个小时的收割麦子的季节,在那个年代,往往需要一家人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当然,这段时间里,不只是收割麦子,在把收割好的麦子运回麦场以后,还需要晾晒才能用碌碡碾压,这段时间正好用来种玉米、高粱等等。
所以节气都是有文化的,“芒种”到了,“芒”指的是收割成熟的麦子,“种”则是指种植各种时令作物,除了玉米高粱之外,红薯、大豆、烟草等等,都在这个时段种植。如果在这个时候,隔几天下一场中雨,那是最好不过的了,收完麦子,马上就可以种地了,可是老天哪有这么仁慈呢?常常是不下雨的时候多,这样割完了麦子,长时间不见下雨,就只能用手推车推着大水桶来种地了。以种玉米为例,用䦆头刨出一个个碗大的坑,用舀子浇上一舀子水,等水滋润进土里之后,在坑里放上化肥,再点上玉米种,最后培上土,这才完事。加了浇水的工序,这种玉米的活便累了一多半,如果雨下得及时,三人一组,一人刨坑、一人点种、一人放化肥,最后一齐培土,活干得飞快。
还有一个大活是“秧”地瓜,这个“秧”在这里是动词,即在没有种麦子的地里先起垄,垄里提前埋好绿肥,在麦季这段时间里将地瓜秧每隔大概三十公分“秧”一棵地瓜秧,如果雨水充足,一人就可以干很多活,没水就糟了,推水浇水是个大问题,最能浪费人力和时间。
那么怎么推水呢?那个年代,还没有深水泵,再早的时候,各家各户家里连压水井都没有,种地的水,要么在公共的井里打水,要么到低洼处的水洼里或者大机井打水。而装水的工具,是一种白铁皮做的长长的圆柱形水桶,水桶的一头,设一个喇叭形的进水口,另一头则设一个小孩胳膊粗的排水口,并套上一截自行车内胎,这样的两个水桶放在手推车上,用绳子固定住,把排水口扎起来,喇叭口朝上,用小水桶往里边灌水,灌满水之后,推到地头上,再打开自行车内胎,用小水桶接水,把小水桶提到地里去,就可以用于种地了。
在那个几乎完全靠手工劳动的年代,一个麦季下来,连收带种,天天在毒日头底下,高强度的体力消耗,人往往变得又黑又瘦,好像从非洲来的一样。但是作为从吃大锅饭过来的农民,劳动积极性得到空前的释放,看到丰硕的一大缸的麦粒,看到地里茁壮成长的各色庄稼,看着日益长大可以帮自己干活的儿子闺女,心里滋润的很呢!而这种又累又脏,又看不到前途的生活,也成了出生在农村的七零后八零后下决心离开农村走出去的推动力,或者通过刻苦读书,或者当兵入伍,或者外出打工,尽量留在城市了。而农村的九零后零零后们,他们的童年时代,早已实现了机械化,他们大概已经不辨菽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