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上班这点事儿青春

不会利用碎片化时间?因为你还不知道这个概念!

2017-05-17  本文已影响227人  为时未晚

未晚方法论 | 第09篇

物理学里面有个概念叫粒度,指的是固体颗粒的大小。你有没有思考过,其实时间也是有粒度的?

✎ 01

小时候,我问我妈现在几点的时候,我妈基本上只会有两种回答:”快X点了” 或者”快X点半了”,好像时钟上就只有整点和半点这两种刻度。

刚开始,我对我妈这种简单粗暴的时间认知没太在意,但慢慢发现这种时间认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我中学时骑单车上学,从家到学校大概骑10分钟左右。学校早上7点半开始早读,当我争分夺秒洗漱、早餐完毕准备出门时,问我妈几点了,我妈答:7点半了!

我吓出尿来。自己看一眼时钟确认,明明才7点16分……

有时,我妈会答:7点!

正当我准备松口气时,瞟了一眼时钟,NND已经7点13分了!

我妈那时是教育学院的老师,除了上课以外,其它时间都很自由,我估计这样的工作性质造成了她对时间如此粗犷的认知。不过我有点奇怪,以半小时为基本单位来安排时间的她是怎样保持上课不迟到的呢?

✎ 02

几年前,有一次负责策划和执行一个大型项目的启动仪式,邀请到了某一线城市的领导参加,领导秘书跟我说:领导只有10分钟参加这个活动,时间上你们一定要安排好。

于是,在活动彩排阶段,我们反复排练了领导在活动现场下车—步行—登台—讲话—宣布启动的整个流程,确保10分钟内所有讲话和动作都能有条不紊地完成。这10分钟里,每个环节都是以30秒为单位来设计的。

小一点来看,领导的活动安排精确到了以半分钟为基本单位来计划;再大一点,领导的日程是以10分钟为基本单位来安排的。

✎ 03

之前,我并没有思考过我妈的时间概念和领导的时间概念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与联系,我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以半小时为基本单位来规划日程,以5-10分钟为一个小单位来安排具体执行。

直到有一天,在思考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时,我突然意识到,解决时间碎片化的关键是我们对时间进行分割和安排的基本单位有多大,而这可以用刘润老师提出的时间粒度这个概念来衡量。

时间粒度就是指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我妈的时间粒度大概为半小时,领导的时间粒度大概为15分钟。时间粒度不同的人对时间有不同的感知,继而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时间粒度为1天的人,喜欢做很多”顺便”的事情,比如去深圳出差时顺便去广州和朋友聚聚。

时间粒度为半天的人,经常会抱怨自己的工作时间被各种会议占用了:我今天上午有个会,半天的时间就没了。

时间粒度为半小时的人,通常不太喜欢有一搭没一搭的微信沟通方式:这事微信说不清,我打电话给你吧。

时间粒度为10分钟的人,对自己和别人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10分钟,我给你10分钟谈这个问题。

✎ 04

时间碎片化基本已变成科技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现实,既然无法改变,我们唯有去主动适应,找到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可行方法。

如果我们对时间的感知非常粗略,并对时间的分割程度很低,即时间粒度很大,以一两个小时甚至是半天来规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时间碎片化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在这个时间碎片化的年代,我们很少会有整块的时间可以规划,取而代之的都是十几二十分钟、至多半个小时这样的时间碎片,又怎么可能把一两个小时或者半天的任务计划塞进这十几二十分钟里呢?时间碎片化自然无法解决。

但如果我们对时间具有相当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亦即我们的时间粒度很小,以5分钟、10分钟为单位来规划和执行任务,那时间碎片化几乎对我们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内,我们始终可以妥当地安排进各种任务计划,不知不觉中每天就比别人多出好几个小时的时间。

时间粒度之于时间碎片,就好像那个大家百说不厌的怎样把大象放进冰箱的段子中大象之于冰箱一样。大象太大了放不进冰箱我们谁都知道,但时间粒度太大所以无法利用好时间碎片,却未必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把大象放进冰箱的关键是将大象切块,以匹配冰箱格子的大小;同理,利用好碎片化时间的关键,就是分割我们的时间粒度,让其等于甚至小于时间碎片

✎ 05

时间粒度越小,你对时间的感知会越强,越会珍惜时间,越能利用好时间,时间碎片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那我们怎样利用时间粒度的概念来管理好碎片化时间呢?三点建议:

第一,检视自己的时间碎片化程度及时间粒度

确定自己的时间碎片化程度很容易,回想一下每天你都有多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些时间都是怎样分布的。上班乘地铁时有二十分钟?吃饭等位十分钟?下午会议提前结束后多了半小时的“空闲时间”?其实除了一些自由职业者外,大部分职场人士的时间碎片化程度都差不多,可以用10分钟作为基本单位来衡量。

那如何检视自己的时间粒度呢?有两个简单的方法:

1) 看看你的日程是以多长的时间段为一个单元来安排的。

有人的日程是以半天为单元来安排的,上午安排一个事项,下午安排第二个事项,一天结束。这样的人时间粒度就是半天。

有的人按小时来安排日程,09:00-10:00开会;10:00-11:00写报告;11:00-12:00见客户。这样的人时间粒度是1小时。

有的人则精确到了以15分钟为最小单位来安排日程,例如09:00-09:45开会;09:45-10:00做会后行动计划;10:00-10:15梳理材料写报告框架;10:15-10:45细化报告内容;10:45-11:00美化报告格式……这样的人时间粒度是15分钟。

2) 看看在碎片化时间里自己都在做什么。

发呆?刷剧集?打游戏?如果自己的碎片化时间都是被这样的活动填满,那就得警惕了,也许真的像有些媒体说的那样,碎片化时间就这样毁掉了你的生活。

对自己的时间碎片化程度和时间粒度做了一番审视后,就应该检查下你的时间粒度和碎片化时间是否相匹配。简单来说,就是你的日程安排放得进你的碎片时间中吗?上述例子中,如果会议突然从1小时延长为1个半小时,那时间粒度为1小时的人很可能就会放弃写报告的任务,因为剩下半个小时的碎片化时间装不下他1个小时的写报告安排呀,不如用这半个小时上网溜达一圈算了。但对时间粒度为15分钟的那个人来说,即使会议延长到1小时45分钟也没有关系,因为他还可以用剩下的15分钟写个报告框架呀。虽然多写了一个报告框架没什么大不了,但日积月累,这种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必将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

第二点建议,分割自己的时间粒度直至匹配时间碎片化程度

如果你的时间粒度已经与你的时间碎片化程度相匹配,那是最好。但更常见的,是一个人的时间粒度大于时间碎片化程度,导致其无法利用碎片化时间,就像大象放不进冰箱一样。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分割自己的时间粒度。

如何分割?从日程安排开始,把原本半天、一小时的日程安排精确细化为以10-15分钟为基本单位的任务计划。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培养自己对时间更加敏锐的感知,不再大手大脚地花时间;二是将大任务分解为小行动,不但可以降低大任务的难度,有助于我们成功达成,而且确保了分解后的小行动可以放到碎片化的时间里,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第三点建议,梳理出一些与自己的时间碎片化程度相匹配的任务,反复刻意在碎片时间中执行这些任务

当我们对重新分割后的时间粒度还不太适应时,可以找出一些持续一个时间粒度的小任务,然后反复刻意在碎片时间中执行这些小任务,以强化我们对新时间粒度的感知,让在碎片时间中执行任务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例如,用上班乘地铁的20分钟看五页书,用会议提前结束后多出的15分钟写一份工作计划的框架,用等人的5分钟了解一下今天的重要新闻。总之,刻意训练自己在新的时间粒度下用小任务来填补碎片化时间的能力。

既然时间碎片化不能避免,那就用更强大的方法来破解它吧。一切的关键在于拥有更加精细的时间粒度。


【为时未晚】关注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Growing is never too late.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