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笔】关羽发起襄樊之战的真实意图
文/小关平
目录:
1、关羽为何出兵襄阳
2、关羽的攻与防
3、219年是三国志的高潮
4、魏国谋士的远见
5、谁来守荆州最合适
————
1、关羽为何出兵襄阳
说起这个话题,首先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在隆中时是如何看待荆州作用的。
《隆中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诸葛亮运用了《孙子》兵势篇中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思想,布局了一条双线出击的进攻方略。两条线一明一暗、一主一副相辅相成,刘备从汉中出秦川,直取长安,另一上将从荆州攻襄阳,目标是宛城、洛阳。
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安排街亭和箕谷双线作战可以看出,诸葛亮喜欢使用主副明暗、奇正结合的战略。
他本是想趁天下有变(如曹操去世、继承人夺位、内部叛乱等)之时再开始这一战略,但当刘备联吴抗曹、夺下荆南、得借江陵、割据西川、夺取汉中这十年间的连续胜利之后,刘备逐渐骄傲,认为不需要再等到天下有变,可以提前实现这一目标。
所以关羽出兵,很有可能是刘备暗中对关羽授意。虽然历史没有明载,但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此战略的可行性推理,有极大可能是这个原因。
(图片来源自网络)《三国志·关羽传》的记载很简单: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
当刘备与曹操对峙汉中的同时,孔明向刘备建议让关羽从荆州进攻襄阳,牵制曹操的大军,逼迫曹操西线的主力返回洛阳,以缓和汉中战局的压力。
当时曹操掳掠汉中人口和资源退回长安,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对峙,粮草无法就地补给,全依赖蜀地运输,压力非常之大。所以刘备想让荆州出兵牵制,逼迫曹操回师救援,以便迅速巩固汉中的成果,才有了关羽北上。
这本是一支牵引曹操主力大军的偏师,只不过因为关羽的军事能力和运气都还不错,导致荆州军连连大胜,反而乐极生悲,来了个惊天大逆转。
我认为研究历史不要直搬史书,可以有一定的推理和想象。史书不会记得那么详细,也不一定完全真实。我们读三国,可以研究地形和战略,也可以分析人物性格性情。我喜欢结合理性与感性,来解释历史的格局、战争的形势、人物的命运,以及三国历史中的各种谜团。
————
2、关羽的攻与防
刚才我们说,蜀汉的主攻方向在汉中,荆州战局只是为了缓解刘备在西线的压力。
虽然关羽被刘备假节钺,有独立作战指挥权,也可以自行发起对敌军的进攻。不论关羽这次出战是否是自己的想法,但至少要认清一点,关羽有权力不经过刘备批准独自北伐。这也成为辨别襄樊之战起因的难点。
正史没有明载关羽这次出征是否是刘备授意的,刘备也不会将自己的战略意图公诸于众。
不过我们知道,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的时候,关羽不服黄忠与自己同列。刘备让费诗去劝关羽,很有可能就在此时授意关羽北伐襄樊,一来吸引曹操的主力到荆州战线,二来也是让关羽拥有和黄忠一样立功的机会。
《三国志·费诗传》:
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王以一时之功,隆崇於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
但没想到这个本来的牵制力量,最后却因为关羽的战局过于顺利,反而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历史的命运真的无法预料和改变啊!
诸葛亮入川临行前,给关羽的建议是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荆州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隔绝了刘备和孙权的直接冲突,成为了孙刘之间的跳板,做得好就是润滑剂,做的不好就是导火索。
夹在两大枭雄之间,荆州无论重要性和难度都非常之高。不像刘备那边,主要就是跟曹操打,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而关羽这边一旦发起主攻,把战线拉长,就要随时担心和防范孙权在后方的突袭,这是诸葛亮、关羽还是刘备都会考虑到的问题。
关羽其实对荆州的防线非常注重,关羽布置了很多江边斥候,用烽火报信。
《三国志》:“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
《吴书》中虞翻对士仁的书信中说“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指的也是关羽防范东吴的斥候和烽火台。
关羽是被胜利冲昏头脑,加上被孙权用陆逊替换吕蒙这个方略麻痹大意,才会对吴国掉以轻心。这本就是个三方博弈的大戏。
孙权用陆逊这个幌子简直骗过了所有人,一开始骗了关羽,后来还骗了刘备。
陆逊是世家大族,之前没有太多军功,更像是儒生,而且年轻名微,比孙权、诸葛亮还小一些,和刘备关羽这些人本就是两代人,本身就具有迷惑性。所以关羽对其不重视也是很自然的。
————
3、219年是三国志的高潮
有人也许会提出疑问,说关羽出兵襄阳是作为牵制曹操主力,证据何在?
我们先根据《资治通鉴》的时间顺序,结合《三国演义》的目录,捋一下219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
1月: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3月: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5月: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7月: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8月: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10月: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徐公明大战沔水
11—12月:关云长败走麦城
219年7月,襄樊之战这个关键节点上的各方情况是:刘备在汉中称王,曹操驻军长安,孙权攻击合肥。
我在《大喜!关羽对魏延的态度》这篇文章中曾写过219年混战的空前盛况,摘抄如下:
公元219年是三国战争最为激烈的一年,在我看来是超越赤壁之战的戏剧大高潮。
这一年,在诸葛亮、黄权的谋划下,刘备亲率法正、黄忠、魏延等人与夏侯渊、张郃、徐晃、郭淮等人相峙于汉中,并在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破格提拔牙门将军魏延领汉中太守,以镇汉川。
此时张飞、马超也由另一路与曹洪、曹休刚结束一场大战。曹操亲率曹彰、许褚、杨修等人迎击刘备,使赵云上演了如入无人之境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虎威将军”的美称。
关羽则在荆州率关平、廖化、马良围困曹仁、满宠于樊城,捉于禁,斩庞德,曹操差点下令迁都。徐晃率兵解救樊城,镇守扬州的夏侯惇和张辽也赶去支援,参与献策的魏国谋士有司马懿、刘晔、蒋济、贾诩、董昭等人。
就在千钧一发之时,战局有了戏剧性的颠覆:孙权用计偷袭关羽老巢,吕蒙指挥三军,陆逊运筹帷幄,潘璋、蒋钦、朱然、全琮、韩当、周泰、徐盛、丁奉等将大显身手,最终将关公斩杀。
这一年,当时的名将智者几乎全部投入战局,正如隆中对的预言,汉中、荆州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了后汉三国时期最惊心动魄、峰回路转的生死大战。(完)
因为荆州是作为奇兵响应刘备的主战场的,这不是一个心血来潮的行为,关羽选择的时机正好是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对峙的时间。
219年是一个多事之秋,我认为是三国时期第二重要的年份,重要性仅次于208年的赤壁之战,但却比208年还精彩,是三国战争最精彩的一年。
赤壁之战是刘、孙、曹三家聚集在荆州这一块打仗,而219年是汉中、襄阳、合肥这三线战局同时展开,孙权在219年也曾围攻合肥不下,然后撤回。对于东吴来说,淮南这条线难度太大,孙权没有一次在合肥之战中占到过便宜。
虽然在濡须口、巢湖这一块各有胜负,但始终没有办法越过合肥。孙权要想开拓领土、争夺天下,就只能走荆州战略的路线。
(图片来源自网络)从219年这一年来说,关羽不在其他时间发动战争,而在此时向北出兵,一定是跟刘备的整体战略有关。
襄阳是拥有着秦岭淮河一线连续山脉的重要城镇,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攻,都是易守难攻的。任何朝代,想越过襄阳南下或者北上都非常困难。
吕文德兄弟(历史)和郭靖(小说)守襄阳抵挡南下的蒙古军,这段历史太耳熟能详了。
曹仁也是在襄阳死守抵挡关羽,哪怕水淹七军、庞德战死、于禁投降,曹仁依旧保证襄阳城不破。这就是襄阳本身强大的防守能力。
我们大胆猜测,如果关羽能够长期牵制曹操主力,刘备诸葛亮这一方有可能从西线再来一次突然袭击。关羽这边只要成对峙状态,刘备根本不需要也不会去分兵增援关羽,他更重要的事情是在西线率领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将进行一次更有效的进攻。
这其实就是把韩信明修正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变成了全国性的战略。
而且上庸也在219年6月被刘备拿下,由孟达辅佐刘封镇守,益州和荆州的联系更加紧密,刘备这时候甚至可以选择三线出击。
(图片来源自网络)这也解释了刘备没有及时发兵援助关羽的原因。
荆州这条线本就是作为牵制曹操的意图,并不作为主攻,所以没必要花费太大精力。刘备把主要精力集结在汉中,准备出兵发起一场攻破长安的战略攻势。
刘备和诸葛亮也都没有预料到关羽能够势如破竹、威震华夏,把曹操吓得迁都(曹操想迁都也有政治原因,这个有机会再谈)。更没有想到关羽会大败,会被盟友偷袭。等到后来关羽迅速落败的时候,他们想救也晚了。
先破解阴谋论,再从战略角度考虑这段历史,2019年的形势就更加明朗了。
————
4、魏国谋士的远见
自从赤壁之战之后,刘备这一方的运气太好,战局一直很顺,所以说关羽守荆州到威震华夏和败走麦城的过程,本就是和小说情节一样,是一个戏剧性的过程,让刘备政权的军事成果从顶峰高潮直线下降,直到刘备死后,一直没法再爬起来。
魏国已经有谋士(司马懿、蒋济)提前遇见了关羽膨胀之后面临的危险,所以建议利用孙权背后捅刀子,坐山观虎斗。
《资治通鉴》: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言于操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这也是魏国最佳的外交战略,就是挑拨蜀吴关系。从这时开始一直到蜀吴恢复外交,魏国一直奉行这一战略,想必郭嘉在世也会所见略同。
他们的策略是,让关羽膨胀!
但无论是司马懿、蒋济还是董昭,对于关羽刚开始进攻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联合吴国来对付关羽。事情也是发展到不可收拾的时候,才让这些谋士想到了联吴。
可见,襄樊之战一开始的局势并没有对魏国构成太大威胁,是关羽不断获胜之后,才改变了三方的微妙关系和天下形势。
当郭嘉早夭、二荀去世、程昱闭关之后,刘晔、司马懿、蒋济、董昭这些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襄樊之战也是曹操对他们智谋水平的一次检验。(我认为刘晔是不差于郭嘉的天才军师,为他我还专门写了一本小说《眠之蛇》,只可惜历史上没有记载刘晔在襄阳之战中有无献策)
(《三国杀》刘晔)他们不仅建策联合吴国偷袭关羽的后方,还故意把这个消息散布到关羽的军中,涣散军心,逼着关羽撤回到后方和孙权厮杀,把祸水引到吴国。
因为曹操当时是受进攻的一方,所以不需要承担战争的责任。关羽这一路由南至北进攻,大胜之后后方受到偷袭,于是从前方撤退返回,最后被盟军杀死。这才导致了蜀汉之后的一系列的败局。
司马懿、蒋济、董昭等人的计策导致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将鼎盛时期的蜀汉光辉刹那间消灭!
所以说,219年真的是三国中最重要的年份,虽然在历史意义上不如208年(赤壁之战决定了孙刘的存亡),但是精彩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本来关羽作为牵制曹操的力量北伐襄樊,如果能够按照原来的战略意图执行,这场仗最终的主动权还在刘备手上。只因关羽胜的太容易了,才被冲昏了头脑,把配角当成了主角,出动了荆州全境的力量,才有“大意失荆州”的结局。罗贯中根据史料写下了败走麦城的催泪故事,符合人物性格的命运趋势。
————
5、谁来守荆州最合适
后人讨论襄樊之战时,首先要破除刘备、诸葛亮害关羽的阴谋论。先不说这两个人的人品根本不会这么做,就从利害关系来说,以牺牲荆州领土这个战略要地为代价去杀死关羽,本就是愚蠢至极的做法。
在破除小人之见的前提下,我们再来想有没有谋士可以辅佐关羽,让关羽在出征的时候可以牢固后方,不至于被胜利冲昏头脑,或者看看能不能直接换个人来守荆州。以关羽的性格,与孙权合作确实是很困难的事情。
从刘备的角度看,就算给他派最好的谋士(如果庞统没死),也无法劝阻关羽的一意孤行。关羽虽然读《春秋左氏传》,但他并不喜欢文人士大夫,很难与这些谋臣合作。
性格决定一切,以关羽的性格,大意失荆州其实也不算大意,这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想了很多人,可以让刘备派去替代关羽守荆州的人选其实并不多。
先说张飞。张飞连徐州都守不住,刘备不会放心用他守荆州。
再说军事能力同样突出的魏延。以魏延的资历,当汉中太守都不一定让将士诚服。得亏刘备离得近,能够帮忙压住反对的势头。
可在荆州这边,以魏延这个降将当方面军司令,如何服众就是最大的难题。加上魏延和关羽的性情还如此相似,关键时刻也是个冒险主义者,所以无法入选。
我认为最合适的人选还是赵云,无论统帅能力还是大局意识,他都是守荆州的最佳人选。但是赵云在刘备封汉中王之后,连四方将军都没有排上,赵云的威望和战绩都无法跟关羽、张飞相比,他当时的职位在荆州也无法服众。
如果刘备真的能让赵云留守荆州,带着感情更深的关羽南征北战,那反而是蜀汉之福了。
关羽的水军一直被刘备作为重点训练,当年在下邳的时候,关羽就已经开始了水上作战。
到了荆州之后,关羽也在和刘琦一起在江夏训练水军,防止孙权的进攻。关羽的水军最早也来源于刘琦的士兵,本来就长期驻扎在长江之上,习惯荆州地理环境和船队作战。
所以关羽早就熟悉对吴作战及水路的训练与防戍,关羽“绝北道”之后,也开通了一条通过水路进军襄阳的路线。所以在汉水暴涨的时候,于禁、庞德这些水军小白没有防备和对策,但关羽不仅有所准备,而且本来水军指挥能力就比较发达,大雨反而是他的助力。
所以,在刘备的心目中,无论是从关羽的资历威望,还是他部队的体系,以及魏吴将领的惧怕程度,关羽都是镇守荆州的首选。
这就形成一个悖论,我们用关羽就必败,无论怎么改变,最终还是失败。但除了关羽之外,竟然没有办法换用其他人,他是不可取代的!
这是不是很恐怖?历史没法被修改的原因,不是因为历史已经过去,而是假设历史再重来一次的话,还是会得到这个结果!
如果我们现代人带着当代的思维和头脑,穿越回三国时代,我们当如何解决荆州问题?有没有对蜀国更好的策略呢?
我认为最优的策略还是让关羽随刘备去西川,走汉中、长安路线,留下赵云守荆州。但以刘备的性格,他又是不会同意的。
我们想为刘备设计更多的出路和最好的办法,但最终居然是没有办法成功。在我们讨论下,刘备的荆州之战必然会失败,诸葛亮的隆中战略必然办法成功。
历史真像个魔鬼,吸引着后人痴迷的进行研究和讨论,然而,它的发展无论是顺应天下大势,还是受到历史人物性格的影响,总是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2020/8/18初稿 2020/9/24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