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
平时交际圈比较狭窄,看书为多,团建活动这种实践类型的活动,对自己大有裨益,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其中有一个项目,叫团队呼吸机。分成三组人,第一组看图纸,第二组在中间传递消息,第三组根据信息搭建积木。项目做完,有一个很大的启发:团队中信息沟通必须是双向的,主动的。我在第一组,一开始,我们以各种方式描述图纸信息并传递过去,但是,第三组没法理解,整个进程陷于停顿。直到传递过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一共有几种类型的管子,数量分别是多少。就是这个信息,一下子打开了局面,组和组之间可以顺畅地沟通了。一来,这个信息的反馈,让看图组能精确地理解图纸。图本身是立体的,才拿到图纸时,根本无法准确识别各个管子的长短,必然导致了描述的不清晰。借助于几长几短的反馈信息,看图组已经能精准识别图中棍子长短;二来我把这种信息,理解为共同语言,或者说共同的认知基础,后续所有的沟通,都基于这个基础。我们给四种长度不同的管子编号,沟通时直接通过编号沟通。大家一边报编号一边沟通时,双方脑海里呈现的场景是一致的,如此确保了信息流的畅通。这个信息是如此的重要,可奇怪的是,一开始,看图组并没有去主动询问这个信息。为什么?因为看图组有一个惯性思维,就是:图只有我能看到,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没法理解就多说几遍,直到你理解为止。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说一遍没法理解,说十遍也是没法理解的,因为还没有在一个频道上。至于说是谁提出这个问题的,我推测有两种可能:1.中间第二组沟通组,因为同时跟一三两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突然意识到了,两边的信息不对称,需要达成一个认知平衡状态,于是主动询问第三组后再告诉第一组。2.第三组在茫然状态下,不知所措,于是大吼一声:先告诉你们我们这边的实际情况,有几长几短,你们了解情况后再告诉我们怎么做。总之,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人,是整个项目的关键先生,但我推测大概率是无意为之。所以说,当团队决策者根据计划或者理论去发布任务时,执行者务必要主动回传客观现实中的真实状况,说不定某一条信息,就是保证信息沟通顺畅无误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