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到底是个什么鬼?-- What
笑来老师说:元认知能力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一个“人”,就不配做一个“人”。也许这句话太刺耳,更多是因为真想弄清楚笑来老师思维如此清晰的一个人赖以提升思维能力的法宝到底长什么样。于是趁着假期,读完了涉及元认知能力的四本书,理清了这个“鬼”的来龙去脉。并尝试着用三篇文章的输出来把我的理解表达出来。
整体会分成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篇文章:
第一部分WHAT,什么是元认知?是关于元认知的概念和运行原理。
第二部分WHY,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能力?关于元认知与我们自身的关系,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让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改变。
第三部分HOW, 如何做?有哪些可行的方法和步骤能够帮助我们训练这种能力,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方法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计划,指导自己的行动。
这是第一篇
第一部分:WHAT
关于元认知能力是什么,我将会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什么是元认知:概念=对定义的解读+案例阐述;
2. 元认知如何发挥作用:原理=大脑运行机制+元认知如何改变回路从而改变结果。
下面是正文
这是我给自己制定的春节学习计划:
1. 看完7本关于思维和认知方面的书
2. 补写《财富自由之路》和《武志红的心理学》落下了半个月的作业
3. 完成小熊长投课程的学习
4. 至少写一篇学习心得
也许你跟我一样,为自己制定过各种版本的目标和计划。但是目标和计划的真正落实并不像制定计划那么简单。这个过程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才能在偏离轨道的时候让自己重回专注。这当然并不容易。举个例子:
昨天吃过晚饭,点开两个电报群(类似于微信的社交APP)。里面正在派发数字货币红包,各种代币的红包雨哗啦啦地下。你只管撸起袖子开抢,保管一抓一大把。收完这个群,还有另一个,更多的群等着你去抓。几个群扫下来,手指发软,脖子发硬。一看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小时。
这时开始感觉哪里不对,再看看计划表上列出来的3件事,一件也没有做。于是拍醒脑袋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你到底在干什么?做好的计划和时间安排怎么就完全忘记了?我怎么就分心了?
这种情况是不是很熟悉?说好的看书却不由自主拿起手机刷,反应过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小时;说好的练瑜伽却不知怎么陷入了肥皂剧(这里的看书,练瑜伽你可以替换成任何一种你想要习得的技能)。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在事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开始反思哪里出了问题。时间过去之后才意识到时间飞逝,宝贵的东西失去之后才明白珍惜。而另一部分人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们不会反思,当然也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于是制定好的计划,美好的想法总是无法实现,而且还找不到原因。。。。。。
如果你能够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开始主动反思刚刚发生的事情,试图理清大脑中的想法和思路,以及这些想法对目前自己的状况有什么样的影响,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开启了一种可以彻底改变你的思维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今天我们的主题-元认知。
近段时间越来越多地听身边的小伙伴提到元认知。元认知是如何让自己豁然开朗,帮助自己想清楚了问题的本质,解决了面临的难题。听起来这真是一种神秘而又霸气十足的能力。
在李笑来老师的两本书《把时间当做朋友》和《财富自由之路》中都提到元认知这个概念,而且花费了相当多的文字来阐述,可见他对这个能力的看重。关于元认知能力,我摘录了一些笑来老师的观点:
1. 元认知能力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一个“人”,就不配做一个“人”。(我的理解是:笑来老师主要目的是强调主动的思维能力这个属性在人区别于与其他动物这个维度上的重要性,而不涉及人在情感,道德等层面上的其他属性,所以请不要过于解读。)
2. 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决定一个人每个方面的强弱。
3. 一个人财富创造能力的强弱最终也只与元认知能力有关--其他的都是附属因素。
4. 心智是解放自己大脑的有效武器,而心智实质上指的就是具备足够元认知能力的大脑。也就是说心智的强弱是由元认知能力的强弱所决定。
那么元认知这个神秘的东东到底是个什么鬼?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据说能够改变大脑顽固思维的有力武器。
1. 什么是元认知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前面我反思抢红包那个案例的大脑对话:
刚刚发生了什么,我做什么了?
哦,原来是抢红包的事。
怎么就跑去抢红包了呢?被什么事情诱惑了?
居然就被诱惑了? 我当时怎么想的啊?
哦,原来是这样想的,1.2.3.。。。
嗯,这样想有什么不对吗?
啊,是不是应该这样想才对。。。
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1. 突然意识到自己偏离了轨道,并对照目标和计划
2. 开始反思: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为什么会进入这种状态?
3. 是什么事情引起的?我是怎么反应的?
4. 这种反应是由什么驱动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由什么引起的?
5. 我产生过什么想法,他们又是怎么来的?
6. 我是怎么思考这件事情的,从什么角度,基于哪方面的利益考虑?
7. 这种思考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怎样的?
8. 这种结果是我想要的吗?
9. 有没有其他可能的结果,不同的可能性之间有什么不同?
10. 想要实现更好的结果,需要怎样进行思考?
归纳一下,我们理清头脑中一个想法会经历这样一些步骤:
1. 意识到大脑中出现的问题
2. 意识到当时的想法和它导致的结果
3. 意识到更多更好的可能性
4. 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别
5. 意识到哪种结果更好,哪种想法更好,更有利
7. 不断重复循环这个过程。
这就是元认知发挥作用的过程,从这个过程的分析,我们能够推导出元认知的定义:
元认知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以及思维内容等进行的主动思考。
这个概念有点绕,我们可以分解一下,其中包含了两层思考。第一层是我的大脑对这件事的思维和想法;第二层是我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过去的思维进行的思考。而第二层思考一定是大脑在有意识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我清楚地知道我正在对大脑的活动进行思考。 而第一层思考则不一定,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当下正在思考什么,但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头脑中正在想什么,虽然大脑中各种想法层出不穷,一刻不停。
“我很愤怒”和“我知道我很愤怒”;“我在看电视”和“我知道我在看电视”,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一种情况大脑分别处于愤怒的情绪和电视情节的控制之中,此时对自己大脑的运行并没有清晰的意识。后一种情况大脑不再陷入情绪和情节之中,相反它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大脑正在干什么,想什么。
举个例子:春节期间,你和老公因为去谁父母家过年三十而意见不一。你觉得去年去了公公婆婆家过除夕,今年就该去自己爸妈家团年,理所当然。老公却认为自己父母两个人过年太孤单,你父母有弟弟一家人陪,所以坚持回自己爸妈家。你们都有自己的道理,争执不下。你说老公太自私,只想着自己父母;他说你不替他着想,不善解人意。慢慢地,协商的口气逐渐变成指责,平静的气氛开始紧张。终于,一场激烈的争吵爆发,你们针锋相对,恶言相加,双方互揭老底,你们的愤怒在尽情贬低对方的快感中像烈火一样燃烧和释放。最终,你们精疲力尽,伤心悲痛满怀,锅碗瓢盆一地。
吵架的时候,你有意识到脑袋里面正在产生一些什么念头吗?恐怕你不知道,甚至你都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那这些对对方的不满,错误的评价以及相互指责是怎样产生的?实际上它们并不经过大脑的主动思考,纯粹自动产生。你可能会问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应该怎样想问题难道都不能由我自己做主吗?是的,大多数时候这个主我们还真做不了。
“凭什么啊?” 看吧,这个想法估计就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可是它就这样主动冒出来了,不管你想不想要。那这个魔性的自动化思维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跟我们的潜意识和人类天性有关。我们在出生之时携带的一部分基因,比如本能,直觉等,加上在生命早期形成的各种内心需求,情感模式,关系模式等等,形成了潜意识的一部分内容,藏于大脑意识的下面。一般情况下,我们无法觉察到他们的存在,但是他们是我们内心真实的需求,是能够自动化发生反应的本能,只要碰到触发的事件,他们就会被激发。它们对我们最大的影响莫过于思维方式和应激反应。比如遇到老虎狮子,不需要大脑主动思考,我们就能本能地逃命。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会朝着符合内心需求,本能和直觉的方式自动反应。而当他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做事的时候,就侵犯了我们内心“自恋”这一本能需求,于是自然而然产生了维护自恋自尊的反应,觉得对方自私,不善解人意的想法就是这种反应在大脑中的体现。现在,你能够理解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做自己“大脑”的主人了吧。因为我们的天性,我们在早期形成的各种关系模式(俗称性格)影响太大,无时无地不在,要想控制自己的大脑,就是一个需要意识不断地与天性和性格发生冲突的过程。而主动意识常常在天性和习惯面前显得太微不足道。
刚刚跑得有点远了,现在回到吵架这件事上来。
吵完架之后,你头脑清醒过来。开始回想,这是怎么一回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你尝试从头到尾把这件事梳理了一次。什么原因引起的?你当时想了什么?做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你那样想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的结果是你想要的吗?如果当时没有产生哪些想法,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如果你开始了这样的回顾和反思,你的意识和主动思维就发挥作用了,你在尝试进入大脑内部,除了理清事件本身,还打算把刚刚脑袋中的各种想法拿出来晒晒,分析分析,研究研究,并希望以后吸取教训。你很幸运,你的大脑开启了元认知这一件思维的法宝。
在《元认知》这本书中,作者大卫迪绍夫把元认知比喻成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嗯,你刚刚对吵架这件事以及自己头脑过程的冷静观察和思考,不正是这个冷静的观察者做的事情吗?你甚至可以理解为:在你的心中,住着两个小人儿,一个是你自己,一个是跟你关系非常亲密的人,比如女朋友或者男朋友。他(她)能够在旁边观察你大脑中的思维。他可以帮你的思维走出正在发生的事件场景,跳出自己的大脑,以旁观者的角度,甚至从现在所处的一楼走上二楼或者三楼,以俯瞰的姿势,从更高更宽广的视野来观察自己的大脑和思维。
因此,我们说元认知是对自己思维的思考。
2. 元认知如何发挥作用?
那么作为旁观者的元认知是怎样来观察自己的思维,做到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任由自己的大脑所控制的呢?
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大脑运行机制,也就是反馈回路是怎样运行的:
首先大脑接受到信息,这个信息包括各种感官所接受到的刺激,比如他人传递的信息,声音,语言,态度;你自己看到听到的信息,比如文字,图像,声音,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等等。接受信息之后,你会把它们与自己联系起来,你会思考这对我意味着什么,符合我的需求吗,对我有帮助吗,是我喜欢的吗,对我会产生什么意义和价值吗?或者我是不是讨厌它。。。有了这些联系之后,你内心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比如快乐,高兴,愤怒,伤心;并出现相应的反应,喜欢,接受,讨厌,排斥;进而有了实际的行动:语言表达,行为动作;最终产生结果。而这一行动和结果,又会成为下一轮反馈的起点,以信息的形式进入回路之中进行循环。这个过程大脑从未停止。
这个回路的闭环是这样的:信息 -- 联系 -- 想法 -- 反应/行为 -- 结果, 然后再循环。
元认知的作用就是理清这个回路的各个环节,并改变回路中的某些环节,从而改变结果,引导结果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那如何做到呢?
让我们从结果出发,来反推这个过程。不难看出,结果是由反应和行为导致的,行为和反应是由内心的想法导致的,这些想法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是由我们对接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联系决定的。而接受的信息是既定的事实,已经没有办法改变。所以这个回路中变量的起点在于联系这个环节:我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信息与自己发生联系,也就是你是怎样解读这件事的。
而对同一件事情的解读,每个人都能给出不同的答案,正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举个例子,今年的春晚,我感觉整体设计还可以,至少让我从头看到尾了,这在信息泛滥,全民娱乐的年代真的不容易。然而,初一看到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作者宋彦)用了这样的标题“春晚这道菜,我再也不吃了”来作为对这一届春晚的注脚。他说“春晚这道菜已经凉了,吃起来又尬又寂寞。” 春晚于他已经是凋残的花,除了徒增寥落伤感,成了没有任何可留恋之物。而在文章下方的留言区,却呈现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和态度。有觉得不错的,也有觉得垃圾的。很显然每个人看待这一件事的视角是不一样的,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将春晚与自己联系起来,赋予它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得出不同的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座山,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看到的景象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同一个人,处在于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时空,心境的不同也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看待问题,让它与自己产生联系时,既然我们有多个选项,那经过对比,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价值的角度和方式就成为了可能。
所以,元认知要做的就是改变我们对事物与自己产生联系的方式,只要我们能够判断什么是对自己最有价值的,就不难选择到合适的角度去看待,这就是常说的凡事要往好处想,从积极的角度去寻找事物与自己的联系。有了这样的基础,事物对你的意义就会完全不一样,相应地你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想法和情绪。。。结果就会随之发生改变。
经过对元认知概念和运行原理的阐述,怎么样,你对“元认知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了吗?
可能你会说,元认知有多厉害跟我也没有多大关系啊。我没有这个能力,不也照样过日子吗?
那下一篇,我们就接着来阐述元认知对你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