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台湾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岛上日记书 Ⅰ 与台湾研究生交谈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2017-03-12  本文已影响75人  木子匕禾页

2017.3.9  新竹  阴

交通大学竹北校区研究室/全球化与传播课堂

第一次与台湾研究生一同探讨学术与交流互动。交大算是台湾高校里排名前三的大学,其研究生也具备有较强学术思辨能力。大部分研究生去过大陆,或是旅游或是交换,对大陆的认知也各有差异。罗列下探讨的一些问题,毕竟多沟通,才能多了解。

中国禁韩令问题。

课上老师提出中国当前禁韩令实施得非常严格,是否能认为此举是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反文化殖民”政策。

我:如果就当前严格的禁韩令而言,个人认为应属于“强硬的外交手段”,表示对韩国同意美国部署萨德的不满。毕竟这个东西是严重影响中国的国土安全。而民间也有对韩国一些企业诸如支持部署萨德的“乐天”集团的抵制。虽然这种抵制,在生产、消费全球化的背景下是不可行的,但这也是传递民间的民族情绪不满的信息。有引导的、理性的反抗行为个人认为是有必要的,一方面排解积怨的民族不满情绪以免瞬间爆发,一方面展现给对方看,威慑对方不要采取更为不可理喻的事情。

而就之前的“限韩令”而言,可以一定程度上看成是限制外来文化过度的侵蚀。但如果说到“殖民与反殖民”,这个我就觉得有些太大,毕竟殖民问题还要牵扯到意识形态、经济、身份认同国族认同等很多方面。他应该纯粹属于“本土文化保护”的范畴。而这一点每个意识形态独立的国家或地区都会做到的,毕竟只有独立的文化体系,才能有稳健的社会阶层。但限制并不是意味着“去多元化”,而是尽可能扶持、保护本土文化的蕴育与发展。

台北故宫博物院孔子展拟删去“万世师表”四字

一个研二的研究生谈到最近的一则新闻,说台北故宫7月将展出“万世师表-书画中的孔子”特展,不过台北故宫院长林正仪表示,考虑部分民众对“孔子与台湾关联”的质疑,是否会采用“至圣先师”一词会再思考,以免产生对立。

台湾同学: 这件事其实也看出台湾本土文化的自觉,很多层面上要与“中国”做切割。而此事蓝营的人宣称“删掉孔子的尊称,视为文革的做法”,也很是不妥,毕竟是两个脉络。

老师:国民党当年来台,为了宣扬它是世界上是唯一的合法的中华民族国家,首要做的事情便是“尊孔”,把孔子、儒家当成正统文化,而他们则是正宗接传正统文化的政党,以标识执政的合法性。现在政党轮换,“去孔去儒”也体现了政治更迭中的常态。

我:其实我感觉有些政客的做法是愚蠢的。遗留的文化是既存之物,为何就不能正视它呢?你看学院外面很多那些客家建筑,与大陆同根同源,昨天我看了下,还有一户人家是从我家乡那边潮州迁移过来的。难道真的需要一牵扯到渊源,处于顾虑就要抹杀掉么?不正视历史才应该是值得唾弃的。

金融/消费景观:移动消费与支付

一位台湾同学在讲到消费景观时,举了一个例子便是他在大陆看到许多人都采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进行消费服务。

我:这确实是近几年大陆的消费景观。一开始移动支付还局限在网络购物平台上,但去年初我在广州街边的菜市场就发现,很多商户门前就是挂着二维码,移动支付从线上普及到线下。甚至乞丐现在乞讨,他的碗上也印着二维码。这也算是一种消费的革命,纸币本身只具有的使用价值现在也渐渐弱化。说句实话,第一天来台湾,最大的不习惯便是无法用手机进行支付消费,每次用纸币付钱,找回来的一堆硬币会把我的钱包装得鼓鼓的。

同学:这种移动消费,会不会更容易被政府所监控?比如政府通过某种手段获取你个人消费信息。

我:政府层面的我不得而知。但开发这些移动支付平台的互联网公司就指望着这些用户大数据赚钱呀。这个我想应该不是大陆的特例,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盈利的根本就是这个。你的消费习性、消费水平等等数据,互联网公司会进行后台处理。这些数据便可提供给第三方公司,广告商根据用户数据进行定向投放广告,精准瞄准商品需求用户,整一条都是紧密的产业链。至于政府在其中处于的角色,我无法获知。但政府应该担任一个角色是保护这些数据不被大规模泄露,甚至严重影响个人信息安全。起码我觉得,移动支付平台在大陆发展算是相对成熟,平台的安全性还是有所保障的。

在大陆听到台湾80年代的音乐

老师分享她的一个见闻。她2008年在大陆开会时,在街边小巷中总能听到台湾80年代的歌曲。她蛮好奇,这些歌曲是台湾的集体记忆,为何会突然在大陆市场上火起来?

我:那些歌曲在台湾有台湾群体的集体记忆,同样我觉得,当它传入大陆时,大陆的群体也拥有对这些歌曲的集体记忆。从宏观大背景看来,80年代是大陆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刚刚历经波折。这个时代在文学上有一派叫“伤痕文学”,就是在回忆之前动乱时代的不安,表达痛苦与伤痕。这时代台湾乐坛文化多元,很多音乐形式在表达生活的美好与向往,比如邓丽君啊、费翔等,歌唱爱情,歌唱青春等。正好迎合了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诉求,那便就是这个年代群体的集体记忆。同一首在台湾有台湾的记忆解码,在大陆有大陆的记忆解码。可能出于对集体记忆的怀旧,歌曲作为一种文本载体会再次出现在生活中。但有一点值得关注吧,现在不管是在大陆也好、台湾也好,流行的音乐形式都是基于西方的。我们民族真正的国乐,好像并没太受到重视。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本来就应该是修身养性悟道的基本载体。联想到15年的时候我毕业旅行,在上海博物馆第一次听到编钟、罄声,清脆悠长,真的是很让人难忘。

课后坐我旁边的女生突然问我一个蛮“政治敏感”的话题。看得出她是秉着好奇,且并无恶意的目的。

问我:“为什么会觉得TW是中国的一部分?”

我:那你为什么又会觉得TW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女同学:身边很多人会这么觉得,且从小我们也有蛮强的本土意识。

我:同样的道理。大陆绝大部分人是认为台湾终归属于中国。现状的分隔有着很多层次的历史原因,这你应该知道哈。本土意识、国族认知、身份认同,这些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基于环境与自身的思考与选择的。在大陆的话语体系里,台湾未曾分离过中国;在台湾的话语体系里,台湾与中国大有不同。种种因素都导致两岸族群认知形成的差异。但不管你持何种观点,我是觉得“和平而非暴力”是最基本的目标吧,我们认知可以不同,但维持的做法可以一样,便是宣扬和平,倡导多沟通与交流啊。你我都不想看到有一天两岸会有战争吧。

确实,多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地发泄,或许有用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