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条日常思考

2022-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艾菲的理想

作者:艾菲

公众号:艾菲的理想

以下,是我去年11月-12月在【四大基石共修营】里输出的部分思考精华,主要涵盖【思考能力】、【自我认知】和【自我觉察】,希望能为你带来些许启发:

1、人,不能总在Doing(做)状态里。

相反,我们既需要Doing,也需要Being(存在/临在)状态。

我这里说的Being,它的意思是从事务性的世界,以及思考的世界中走出来,然后放空自己,并最终与这个世界合二为一的存在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人是全然安于当下的。

于是,压力、焦虑、思考都被放下了,手机、责任、欲望,也都一一放下了,剩下的只有那一个个十分具体的时刻 - 感受湖泊的时刻、观看夕阳的时刻、仔细端详一朵花的时刻……

那这些时刻里,“自我”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与万事万物融为一体的浑然真实。

只有Doing(做),没有Being(存在)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的人生。

而只有Being(存在),没有Doing(做)的人生,是超凡脱俗的人生……

我的周末,一般都会有一半时间在Being状态中。

2、很多人,对于美的感知都是囫囵吞枣,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唰”的一下就结束了。

但其实,欣赏美、感受美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事。

试想一下,如果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美都被你视而不见,或是囫囵吞枣,人生该是多么的枯燥和无聊呢?

相反,如果你能深入的、细致的欣赏美、感受美,那么你的人生一下子就会变得丰富很多。

这样,你就能看到每一种不同树叶的美,能够感受到暮霭晨昏的美,一年四季不同的美,还有光影的美......

这样的结果就是:虽然你的人生长度没有改变,但你人生的厚度却一下子增加了很多,于是你的人生质量一下子就提升了。

何乐而不为呢?

3、时隔几年,再次去杭州爬“头龙头”,我觉得轻松许多。

为什么?

原因在于:我爬山时一直都是正念状态。

也就是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去觉察自己的呼吸和脚步上,每一步都与呼吸配合,同时将注意力都放在呼吸与步伐上。

一步吸气,一步呼气,就这样不断循环。

当我感到有些累时,就有意识的加深自己的呼吸,放缓呼吸的频度,这样脚步的频度也就相应降了下来。

这样上山,真的不累;相反,我觉得它很像是练气功,舒适而平稳。

当你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全身心的投注其中时,既不会气喘吁吁,也不会疲劳,更不会觉得难受。

这个道理,不仅可以运用在爬山上,还能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

那么,你平时的精力和注意力,是放在了哪呢?

是放在了实现目标的道路到底有多崎岖、多陡峭或多艰难上,还是放在了你每一个当下的步伐和呼吸上?

前者,会让你筋疲力竭,早早放弃。

后者,会让你充实平稳舒适,并最终有节奏、有韵律的达到目标。

不知道,你选择的是哪一种?

4、允许自己,很重要。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觉察到情绪的低落,然后并不勉强自己走出来,也不去寻找原因,只是带着觉察,在那低落的情绪里待一会儿,甚至待一天,这就是允许。

等从情绪中走出来后,可以再去觉察更深层次的原因,以增进对于自己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5、以前我在学习正念、还有即兴戏剧的时候,都是先去思辨。

课程刚开始,我就会用我那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头脑,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

但其实,整个课程下来,我却发现自己最初提的很多问题都是不必要的,因为由体验和实践所带来的感受和认知,远比仅从头脑思考要广阔得多。

先思辨带来的问题是:头脑习惯于判断和分类,习惯于判断好坏和对错,于是就会制造一系列的对立。

但其实,很多对立都是头脑想象出来的,它们并不真实。

如果带着这些去做体验和实践,就会影响效果,你会放不开、放不下。

但是,如果反过来,先放下头脑,直接进行体验和实践,就会发现视野变得广阔起来,会有很深很真切的体会。

这时,如果你再回归头脑,进行思考、总结、提炼和升华,就会成为非常好的理论、方法论或领悟。

6、我一直在探索不同维度的合一,比如心神合一、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

然后发现它们各有各的重点,比如:

心神合一,想要做到,其重点在于倾听内心的声音,尊重她,支持她,帮她一起实现她的Calling(召唤)。

身心合一,想要做到,其重点在于能够随时进入正念状态,以及尽可能多的保持正念状态。

天人合一和物我合一,想要做到,其重点在于从人类中心以及自我中心的习惯与视角中抽离出来,忘我沉浸。

7、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纠结自己是否在做自己的选择,即他们的行为究竟是自主的,还是受外部因素或自身某种强大力量控制的。

其实,能够纠结就说明已经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很多选择都不是由自己自主做出的。

但其实,真实情况却是,大多数人都不会纠结,因为他们只是自然而然的随波逐流、遗失了自己……

8、  “大多数人通常只擅长小部分事情,在其他大部分事情上做得非常糟糕。我就只在产品创意和产品销售方面比较有优势,而在大多数方面就非常差。

我的体质生来就适合举重和投掷,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但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尝试过游泳,但看上去像只快要淹死的猴子;我尝试过打篮球,但看上去像个石器时代的野人。这之后,我才成为了一名搏击手,并且一举成功。

相比之下,修补盔甲上的所有裂口,不如发挥自身的强项更有效,也更有趣。

选择是利用强项的倍增效应,而不是持续改进弱项,后者最多也不过是达到中等水平。集中精力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总去对弱项修修补补。”

这是《每周工作四小时》的作者莫里斯写的。

这段文字与我一直强调的天赋优势理念完全一致。

一个被众多卓越者检验过的真理,很多人却不相信,天天呼哧呼哧的弥补弱势,把自己的天赋扔在一边,偏要用尽全力才能让弱势达到60分,试问这一生怎么可能过得好?

9、 “勿予我所欲,而予我所需。”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都在帮你满足欲望,为你提供并不那么需要的大牌包包、汽车、首饰.......

但其实,最该过问的是你内在的、灵魂中的深层需要,比如胜任、自主、联结、爱、自由......

当满足了它,你的生命力才会得到真正的绽放。

那时,才能叫做Live Lively(活生生的活着),否则只能叫做Survive(只是活着而已)。

10、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缺陷、痛苦、阴暗面和失败,如果我们总在试图隐藏它们,最终的结果就是极其内耗。

事实上,不完美正是我们人类少有的共性之一。

完美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人,甚至我们都没有办法就“完美”这个词给出一个一致性的定义。

可是,遗憾的是,我们都不喜欢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相反,我们费尽心力去遮掩那些不够完美的地方,试图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完美的人。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非常内耗。

11、今天,我在练习瑜伽前屈这个动作时,老师说:“你下去时靠的不是力量,而是放松,只有内在放松,才能下得去。”

于是,我放松了内在,不去抗拒那种拉伸的疼痛,向身下的大地彻底臣服,然后随着一次次的呼吸,越来越向下,越来越伸展,最终我的背与我的腿融在了一起。

喜欢这种感受,也喜欢这种哲学 -  放松,不抗拒,臣服,彻底的臣服。

瑜伽,对我来说不仅是身体的练习,也是人生的修习。

12、人们往往认为,一个人想要的,就是他所需要的,但其实,这是对人类需求这个概念的误用。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类需求是一种有机状态,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这种需求必须得到持续满足,人类才能保持健康,否则就会导致功能失调。

胜任、自主和联结,正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然而,人们通常讲的对金钱和名誉的需求,相比之下可以说根本不是需求。它们可能是奢求或欲望,可能是一个人参与各种人生活动的强有力的推动因素,但却不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

于是,很多人的痛苦就产生在这里:一方面,忽视自己内在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又一味追求外在欲望的满足。

前者,至关重要,却被忽视了;后者,欲壑难填,却在始终追求。

这样,怎会不痛苦?

13、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自我认知”是获得内外成功的四大基石之一?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自我认知就意味着人格的整合。

通过自我认识,人会变得更加整合,与自己内在的真实存在(也就是说,与自己内在的偏好、需求、深层热情、核心价值观等)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而整合的人,自然能够活出更好的人生,而非撕裂的人生。

相反,无法整合的人,则会始终处于各种各样的内在与外在冲突中,很难获得平静喜悦的状态。

14、当出现情绪时,可以试着用情绪作线索,然后问自己两个问题。

首先,我没有得到什么,从而让我有了这个情绪?

其次,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

因为情绪往往标志着我们目前的状态与我们秉持的某种标准之间的差异

15、“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

在这个世界上,愿意走窄门的永远是少数,而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宽门……

他们宁可不断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中,一次次撞的头破血流,也不愿耐下性子、夯实基础,去走“窄门”……他们宁可在盲目的方向中,或是随波逐流,或是跟随风口,也不愿意耐下性子,进行系统性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觉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路径......

非常可惜!

作者艾菲介绍:《直击本质》书作者、“樊登读书”APP的“高效思考力提升课”主理人,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及培训师、国际教练协会(ICF)认证专业级教练。23万读者公众号“艾菲的理想”创始人兼主笔,关注我,洞察底层逻辑,构建深度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