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幸福札记——2016年10月篇 (一):电话

2016-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瑶Yao月读

今天周五,下班回家简单做了顿晚饭。照例想起,一周快过完了,有没有给爸妈多打几次电话。

工作的这两年来,日常和父母的电话通话似乎愈加少了。有的时候电话过去,好像也没有什么可以说的。甚至会觉得爸妈问来问去的,反复都是那些问题,有的时候甚至会感觉,有点。。。无趣?

大脑中蹦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我有点惊讶,也有点羞愧。为什么和父母的通话会让我觉得无趣呢,难道不应该是温馨和放松的吗?

回想起大学时期,那个时候,在离家很远的一所北方城市读书,在那个还没有网购火车票的时期,不要说寒暑假,平常时期,买一张从天津到武汉的快车硬座火车票都难。回家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于是,电话成了和父母沟通的最常用方式。

记得那个时候,手机长途话费比较贵,于是会在学校的小超市买一些包时长的电话卡。每天下午或者晚上下课后,就到学校的公用电话亭给爸妈或者妹妹打电话,常常一打就是半小时,一张10块的电话卡,一周不到就用完了。现在似乎也想不起来都会和爸妈聊些什么,但想来也会是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自己遇到的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学习或者生活上的困惑。不管是聊什么,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那小小的电话亭,厚厚一摞的电话卡,满满都是对都父母和家的思念。

2012年大学毕业,离开了那个待了4年却仍然不是很习惯的北方城市,回到了离家较近的省会城市。离家更近了些,火车只要1个半小时的车程。回家,不再像在北方读大学是那么艰难了。只是,这样的便利,似乎没有增加我和父母的亲密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回家不再是心心念念的小确幸。而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多长时间没回家了?2个月了吧,该回家看看爸妈了。而和父母的通话,时间和频率也越来越少了。从大学时期每天的通话,逐渐变为2天一次,一周两次,忙起来的时候,甚至一周都没有主动给父母去个电话。通话的内容,也从之前的无所不聊演变成似乎没什么可聊。通话显得干涩而不温暖。

打电话回家的次数逐渐变少时,妈妈有的时候会假装生气:“你们都不主动给我打电话,那我也不给你们打。”嘴上这样说着,心理却依然想要打电话给我和妹妹。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也会问自己,为什么现在不会常给爸妈打电话了呢?

工作后,便不想再依靠父母了,希望自己可以独立的生活。给爸妈打电话时,常常报喜不报忧。工作中的问题也不会去和父母说,怕父母担心。时间久了,爸妈离自己的生活状态就远了。说些什么,也都是父母不熟悉的话题。他们不知道你今天做了什么,这周做了什么,有没有什么困难,有没有什么困惑,他们可以给你什么帮助。 慢慢的,就只能问些,上班累吗,加不加班,吃过饭了没有,类似这样的话题。

怪父母吗,不怪,只能怪自己,把父母推离的与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远。再独立,也不能独立到父母的爱之外。

是我自己太冷漠,对父母没有足够的耐心。

给老妈换了新的手机后,教她用了微信。但当妈妈提出来,想用淘宝,用支付宝的时候,却遭到了我和妹妹的一直反对:“你要什么,我们给你买。你用支付宝不安全”。当我们回绝的时候,我们自以为是为了防止父母上当受骗,但同时,我却忽略了,我剥夺了父母学习的权利。因为担心用不好而不让爸妈用,这是什么?因噎废食?小的时候,爸妈一点一点叫我我们穿衣吃饭系鞋带,不会因为我们做不好而放弃教我们。为什么在面临新科技时,我们没有耐心去教他们呢。

父母仅仅是想学会一项技能吗?他们也许是更想独立或者显得能干一些。妈妈说:“你还是教我用一下支付宝吧,我找一张不常用的银行卡,里面放个三五百块。这样,我以后想来武汉看你们,就可以自己在网上买票了。想看你们随时过来。那试探的小心翼翼的语气,让我惭愧又自责。”

父母想要的是一种独立,一种尊重,一种不依靠儿女也可以适应现在这个高速更迭的科技社会的自信。

我需要给予父母的,就是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好在今年以来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现在会比以前更加多的想到给爸妈打电话,只是在沟通的内容上,有的时候还是觉得可聊的不多。也许,是自己对自身现状本就不是很满意,没有足够多的信心去给父母分享。也许,是潜意识的认为我的问题,父母也不能够解决。

暂时先记录下来,逐渐改进吧。

后记:《家庭幸福札记》系列原本是自己在印象笔记中的生活小确幸记录。是想要记录更多和爸妈生活中的点滴。每月会就一个主题随手写写,有的时候写着写着就写偏了。现在搬到这里中,是想要和更多的小伙伴交流分享。因为在和父母的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困惑没有办法解决,希望能听听小伙伴们的建议。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如果能够分享一些和父母的相处方式,或者关心爸妈的小TIPS就更好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