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亲子

彭敏:请给孩子尝试的空间

2017-03-27  本文已影响1人  小书童妈妈

22日,心情有些糟,能量偏低,可我知道是成长必经之路。

最近因为一些教育理念上的不同,我和母亲在如何对待宝贝的一些细节上争执越来越多,这感觉很不好。

中午,父亲吃完酒回来带了一包糖果,宝贝高兴的打开来吃。她打开一个又一个放进嘴里,如果不喜欢,直接尝一口就扔进了垃圾桶,喜欢的就完完全全吃掉。

我装作没看见,母亲见我不言语,就批评宝贝:“小书童,嘴巴里的都没吃完怎么就吐掉又吃另外的。”

宝贝楞了一下,看着我。

我赶忙帮她解释:“没关系,她觉得不好吃就不吃,喜欢的就继续吃。”

母亲没想到我会这么回答,她认为我只是在一味偏袒,就气愤地说:“我看你就是书看多了。”我一时竟不知如何作答。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换做是你我,若别人给了一个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我们会怎么做呢?

有一个笑话,有人指责小孩:“怎么能挑食呢,你看看大人都不挑食。”孩子答:“那是因为你们大人买的东西都是自己喜欢的。”

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大人之所以不挑肥拣瘦,只是因为他们早就提前规避的不喜欢的东西,而大人的喜恶又是如何习得,也正是通过曾经的尝试。

昨天吃午饭的时候宝贝突然撒娇:“我肚子疼,要喝酒。”原因是她看见大人吃饭的时候喝酒,喝得还很开心,误以为酒和蜂蜜水一样很好喝。

母亲对她说:“小孩子怎么能喝酒。”

宝贝不依,嘟着小嘴,或许在暗想:为什么你们能吃,我就不能?

先生见状,转过身从货架上拿下一瓶米酒,倒出一丁点在瓶盖里递到宝贝面前说:“给,你先闻一下酒是什么气味。”

宝贝凑过鼻子闻了一下后立马躲开。

母亲问:“是不是不好闻呀?还要喝不?”

出乎意料,宝贝坚定地回答:“要!”

于是先生将瓶盖放到她的嘴边,宝贝抿了一小口,瞬间就皱起了眉头:“哎呀!不好喝!不好喝!”

“酒就是这个味道呀,你还要喝吗?”先生问她。

宝贝忙说不要,然后端起碗吃饭。

其实我知道,母亲并无恶意,她的所有行为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这些行为模式后面注释着她长久以来的习惯。

和许多人一样,母亲有个保持了许多年的习惯,就是不浪费。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个习惯曾经帮助她度过了很多艰难的日子。她一直以不浪费要求自己,也要求家人。致使不浪费成为了一个信念,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现在食物方面就是上顿剩下的饭菜下顿继续吃,搁置已久的零食也舍不得扔掉,也是继续吃。

现代营养学和无数实验证明母亲这个习惯祸害人身健康,在一家人的多番解说下母亲的这个习惯有了一定改善,但其心底的思维模式却依然固化。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常常不满足于看见孩子,还不断通过语言和行动进行关心和管束,最终演变成干预和控制,结果就是孩子的自我发展被压抑。

我们总习惯做自己能掌控的事,一旦某些人某些事脱离了自己的控制,就会不安,甚至愤怒。而控制的背后是试图去改变他人,然而,没人喜欢被控制,也不喜欢被改变,就如同这想改变他人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就是那个掌控者,期待孩子一切听从自己的,顺自己的意。一旦脱离自己,就会愤怒,生气,发脾气。这却与孩子内心的呼唤是相背离的,他不愿意,直接抗拒。一旦你愿意放下自己的主导思维,跟从他的脚步,遵从他的意愿,孩子反倒十分乐意接受我们给予的建议。

从某种程度上说,育儿其实是自我的疗愈。在哺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学着打开心结,学着提升自己的感知力,逐渐,在与宝贝相处的一些细节上我愈发敏感,与此同时与母亲之间的摩擦也变得越来越多。

轮回有巨大的推动力,与母亲的关系中,我看到了许多限制性的信念,也愈发意识到自己与母亲的相处模式还有可改善的地方。好在,这一切,我都看见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