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心情随笔大学生活

爸,能不能别再给我发那些奇怪的链接了?

2018-03-31  本文已影响126人  阿嘉呐

你一定收到过父母发来的这种链接:

我总是感到疑惑,经历了更多岁月洗礼的上一辈人,为何会如此轻易地"震惊"?为何会如此单纯地相信"朋友圈都转疯了"?在见证了权力与崇高的欺骗,拥有了半个世纪的人生经验与思考之后,为何还会为那些软文写手杜撰出来的"孩子将来没出息的 4 个信号"点赞?

你换了个丧尸头像。
妈妈:你那头像是什么东西?赶紧换掉!亲戚朋友们看到算怎么回事!

你打球把腿摔伤出了血,如此英雄事迹,必须拍照发朋友圈啊!
球友:复出了叫我!
室友:又有外卖要拿了。
老板:明天还能上班不 /龇牙
众朋友:我就是来点个赞 /大哭/大哭
妈妈:看了你朋友圈,怎么又受伤了?跟你说打球要小心,身体素质不够就不要跟别人硬碰硬。去医院了吗?伤口怎么样了?真是不长记性,高中时摔断手臂错过月考的事忘了吗?你听我说,以后啊……

你发了一条推文。
人物原型(转发至朋友圈):已报警
朋友 A:这写的是那谁谁谁吧?太生动了哈哈哈。
朋友 B:虽然不知道写的谁,但已笑出腹肌。
陌生人:这傻逼写得不错。
爸爸:写作要注意界限和尺度,语言要优美得体。看你文章里写了「狗日的 XX 党」,建议你删掉,免得以后留人话柄。

你公开分享的痛苦、沮丧、迷茫的一切,父母永远会从另一个维度来理解。你耿耿于怀的那些问题,在父母眼里,都是你自己有问题。

"我们当年呐……"

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亲,会一次次地向子女讲述自己年轻时的艰辛:「我们那时候,哪有你们这么好的条件。每天都要早起劈柴、烧炭……每年春节有一套新衣服穿就高兴得不得了。你们现在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他们是如此不厌其烦地说着,有时甚至语带哽咽。问题是,很多父母是糟糕的讲述者,只懂得堆砌情绪,却没有将故事讲明白的能力。他们脑海中恍如昨日的真实见闻,并不能用语言很好的表达出来。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就理应听懂自己说的话,并且感同身受。但感同身受这件事,谈何容易呢?

更糟的是,这些「苦难里的过来人」,从来不是客观的讲述者,他们总要从一两个场景生发无数的议论,迫不及待地要告诉孩子一些"深刻的道理"。人之忌,在好为人师;讲故事之忌,在作者想控制读者的情感反应。

如同上一辈无法理解我们的很多表达一样,我们也很难从上一辈对往昔的追忆中获得些什么。我们所愤怒的、担忧的、痛苦的,在父母眼里不过是优渥条件下的无病呻吟;同样,父母所警惕的、视如敝屣或视若珍宝的,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与体会。

隔阂便来源于此。

在父母眼中,你享受着比他们年轻时优越得多的环境,考上了他们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大学,就应该充满快乐与自信。我把一切都给了你,为你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你就应该珍惜,应该无比幸福。一切痛苦,都是矫情。

珍惜并感激自己拥有的事物当然是提高幸福感的绝佳方式。但实际上,如同鱼看不见水一样,人总是倾向于将自己已拥有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而被欲望支配着去追逐自己没有的东西。

「你XX这么好,怎么就不快乐呢?」

这种话,就如同一个刚穿越了沙漠的人,逢人便喊:「你们天天有水喝,怎么就不快乐呢?」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尊严与梦想、痛苦与骄傲。但有些长辈,却总想将自己的那一份沉重压到下一代人肩上,而这些,我们本不必承受。

这里还牵涉到文化认同的问题。每个人多少都存在这样的偏见:认为陪伴自己长大的流行文化是最好的,在我之前的文化都是腐朽的、落后的,在我之后的文化都是肤浅的、愚昧的。因此,每一代人看下一代都看不顺眼。他们只会看到你铺张浪费的一面,从来没有注意到,你是如何小心翼翼地,提醒他们垃圾不要乱丢。

「没有错,你们这代人的青春是不容易的,但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这是 18 岁的那个夏天,我对我母亲说的话。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有些人意识到了隔阂的存在,尝试着,乃至奔走呼号着,呼吁两代人增进理解、打破隔阂。

隔阂,真的有可能打破吗?或者说,有打破的必要吗?

世界上本就没有能够完全相互理解的两个人。我们同他人交流,不过是表露出自己的某一面,隐藏起其余的面向。问题在于,当你还小的时候,你的所有面向都像父母表露,被父母看在眼里。随着你逐渐独立,你有了更多更复杂的面向,向父母隐藏的也越来越多。但他们,却还想听你讲隔壁班的漂亮女孩、买了双新鞋的激动、对未来忽明忽暗的想法。他们刺探着想进入你的内心,而这刺探,让你极度不舒服。

每一代人都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并终将被时代所抛弃。生长于不同年代的人,其观念、情感模式、话语系统注定是不同的。倘若两代人忧虑着一样的事物,说着一样的话,那只能证明,时代在原地踏步。

说出来可能有点大逆不道:从某种层面上来看,朋友圈屏蔽父母,与屏蔽微商、老板、发日文的宅男、发十级美颜自拍的姑娘,并没有什么区别——原因不外乎是,在某些话语空间里,你们无法交流,也没有交流的必要。

或许你可以放下偏见与智商去陪父母看相亲节目,可以容许电视剧成为你同他们吃饭聊天的背景音,但那终究不是完整的你。你终究要回到自己的房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当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你很难去回答不敲门而入的他们问你的那句——「孩子,你干啥呢?」

最后分享一首纪伯伦的诗

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

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你是弓,

儿女是从你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

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欣喜地在弓箭手中屈曲吧!

因为他爱飞翔的箭,

也爱稳定的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