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马元刚:道,存不存在?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翻译过来大概是:
不能和井里面生活的青蛙说大海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空间限制自己不了解;
不能和生命只有一个季节(夏生夏死)的小虫子说冰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受限制于时令而不能理解;
不能和乡曲之士(孤陋寡闻的人)谈论“道”,因为他受见识的限制而不能理解。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信仰神仙的一个国度,关于神仙的传说,从古到今从来没有中断过。
中国的信仰,有很多神仙。
这和其他的国家有些不同,其他国家呢,只是信仰一个,而中国是有很多很多个。
因为中国人相信,只要通过努力,通过修行就可以得到成仙。
有诗云:
三十三层天外天,
白云里边住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因凡夫心不坚。
道家的33层天,对于我们现在的人而言,是我们处在最底一层。
也就是第1层之下,被一层包含,但是还尚未到达。
如果我们把从出生到研究生毕业,我们现在的人的状态,对于修仙33层当中的,就相当于上幼儿园的状态。
我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是无法在幼儿园毕业的。
古人问道,要有至诚之心。
我们现代人由于忙于生计,忙于工作,忙于家庭的琐事,慢慢的我们这颗向道之心渐行渐远。
我们看看古人的问道过程:
《黄帝问道广成子》
-图来自网络
住在东方的轩辕黄帝听说远古仙人广成子住在崆峒山上(位于现甘肃省内),于是不顾路途遥远,风尘仆仆地前去拜师问道。
黄帝在四十来岁时第一次去崆峒山求见广成子。这时他已做了二十多年的天子,于是不免摆起了国君的架子和排场:黄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元妃嫘祖和女节坐木车在后,另外还有文臣、武将、武士等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地向崆峒山进发。
为了表示诚意,黄帝在崆峒山下,焚起香草,青烟袅娜,香气袭人,群臣边舞边唱,喧闹声振动山谷。
广成子现身与半空云端中,语意深长地对黄帝说:“治理天下者,没有见积云就想下雨,没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哪里能谈至道呢?”说毕,拂尘一扬,广成子隐入云霞之中。黄帝无功而归。
黄帝反思广成子的话,回国后勤劳焦思,忧国忧民,选贤任能,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做出了一番伟业,受到后世敬仰。
传说文字、养蚕、舟车、音律、医学、算数、婚姻、丧葬等都起源于黄帝时代。
黄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一直思念广成子。
又过了大约六十年的时间,黄帝在一百岁时决定再次上崆峒山拜师问道。
这一次黄帝单独一人,悄悄离开轩辕之丘上崆峒山。
这时的黄帝学会了谦恭,于是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长者(仙人赤松子),赤松子指点黄帝说:“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
一路上,黄帝不断思索这四句言词,直到鞋磨穿、脚磨破,寸步难行时,才恍然大悟,决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黄帝所过之处石子都被鲜血染红了。
广成子早知黄帝又来求道之事,黄帝的心诚志坚感动了广成子。
当黄帝膝行到崆峒山下时,广成子立即派出金龙把他接上山去。
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
之后,广成子传道于黄帝。
黄帝回国后,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在一百二十岁时,黄帝乘龙白日升天。
黄帝两次拜师问道,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至诚程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也给了人们许多的启示。
第一次,黄帝虽然心中向道,表现出一定的敬意和诚意,但同时又表现出自大、浮躁之心。黄帝虽然见到了广成子,但并没有得到道。
第二次,黄帝没有了自大、浮躁之心,其向道的诚意、毅力、吃苦精神终于感动了广成子。
道,存不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