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派笔记》九十四:村医“发展”
上篇文章里说到,我们村儿的群众人人都有个小名儿或外号,村卫生室的医生马长春也不例外。
第一次听到他的小名儿,是驻村第一年的七月份,那时正好赶上孩子们放暑假。队员王振远的女儿第一次来到爸爸驻村工作的地方,兴奋的跑到楼下楼上都看看,又在村部的院里院外“侦查”了一圈儿,跑的一身汗又吃了冰棒,一夜之间发起了烧。早上起来,没精打采的小丫头不愿意吃早饭。王振远就对女儿说:“王若语,听话啊!咱们先吃点儿早饭,待会儿爸爸带你到发展那儿去拿点儿感冒药和退烧药。”听得晕晕乎乎的小丫头歪着头问爸爸:“发展,发展啥?”王振远刚喝下去的一口粥差点儿笑喷出来:“宝宝,发展是一个叔叔的小名儿,是咱们村儿的村医……”
“发展”就是马长春,马长春的小名儿叫“发展”。
说起发展,他也算是子承父业。父亲马玉龙是原来村里的“赤脚医生”。那时的赤脚医生有几个特点,一是医术高明,深得民心。马玉龙医生秉承“一根针一把草”的中西医结合治病方法,把中医的神奇疗法与西医的客观诊治相结合,为群众治疗了不少疑难杂症,深受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走南闯北、行医仗义。无论阴晴雨雪,谁家有不方便行动的老人或孩子求诊,马玉龙提上药箱子,茬着稀泥路就去给群众看病。八十年代期间,打个针就5毛钱,去掉本钱基本不挣钱,还得自己来回步行。有时候,遇上病家穷的暂时拿不出钱,马玉龙看完病就走人。病人家属追上来递上几个鸡蛋、一包烟叶,他也乐呵呵的收下,全当是抵医药费了。这样下来,马玉龙的医术、医德在李腰村、店集村等方圆几百里这一带非常出名,乡亲们基本上都是慕名而来,满意而归。
问起发展:“你的小名儿挺有意思,家里兄弟姐妹几个?都有小名儿吗?”发展笑答:“都有啊!俺家共有5个孩子,女孩是老三,其余都是男孩子。大哥马长青,小名儿叫团结;二哥马长金,小名儿叫魁梧;三哥马长锋,小名儿叫卫星。我排行老四。”团结、魁梧、卫星、发展,弟兄四个这小名儿取的跟放炮似得,真是满满的正能量啊……
父子两辈人都从事医疗行业,而且在乡亲们心目中获得了赞誉,这在农村是非常稀罕的。父亲马玉龙从亳州卫校毕业后,自己攻读了中医疗法。发展对父亲的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病的技能进行了继承。2007年从六安卫校毕业后,2008年至2009年在亳州市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后来不间断的前往董氏奇穴针灸疗法培训班、洛阳正骨博众学院腰骶研修班、安徽省区夏天无《通和治养》痔疮专题培训以及手骨全息疗法培训等各种中医培训班进行深造与提升,对于中西医治疗腰椎、颈椎等疾病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伊始,谯城区卫健委要求全区各村要建立“一村一室”。为了支持发展,李腰村党总支无偿提供土地,区政府又投资一部分,几个合伙人集资在周寨村共同建成了李腰村卫生室。2010年下半年,区卫健委颁发了证件。后来老医生们退休,现在村卫生室剩下发展与妻子李翠翠2名“医生夫妻档”。如今,这个村卫生室既是市医保局医疗保障定点医疗机构,也是李腰村残疾人康复服务站,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便民的医疗服务。
趁着发展在给病人诊治的空挡,我在卫生室里外周边转了一下。这里地势交通非常方便,王桥自西向东到高庄的村村通公路下路,向南一转弯就来到卫生室的大门口。小院子盖得紧凑又实用,诊疗室、输液室、药房等功能室一应俱全。诊疗室内两面墙上的锦旗赫然醒目,群众的口碑自不必多说。
发展说,坚持开办这个村卫生室,一方面是上级卫健部门“每村必配一个卫生室”的要求;另一个方面就是医生的使命与责任。老父亲治好了村子周边那么多乡亲们,自己又是土生土长的李腰村人,好多病患都是慕名而来。于情于理,自己没有理由放弃。还好,老父亲可以来给看个门、打扫打扫卫生,还可以跟儿子交流切磋一下经验。妻子翠翠可以为病人打针、输液、拿药等等。一家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马玉龙大叔一边端着簸箕里的黄精出来晒药,一边说:“翠翠,给张书记切西瓜。”翠翠捧着洗好的西瓜出来,脸上始终挂着浅浅的微笑。
如今,凭着扎实的医技与良好的服务,发展的村卫生室在淝河之畔的广阔乡村站稳了脚跟。看着诊疗室内的锦旗,发展讲起了来送锦旗的诸多病患和为他们看病的故事。
阜阳市太和县坟台镇的张明友,被颈椎病缠绕6年,站着坐着都头晕。在大医院一直按脑供血不足治疗不见效。发展给他按疗程进行颈椎复位按摩,同时注射中成药。一个疗程下来,张明友感觉头左右可以摇晃了,也不晕了。来就诊的时候,是两个亲友架着进来的;回去时,是他自己走出卫生室的。
2022年7月23日,太和县坟台镇的孙盟林患上了“马尾神经炎”,这个病听着都觉得稀奇,症状也让人哭笑不得。病人躺在床上想上厕所,下床站起来就没有想如厕的感觉了。如此反复,病人被折磨得痛苦不堪。发展用穴位注射的方式治疗,孙盟林当天即回复说症状好转。
谯城区龙扬镇周寨村的张永美,今年63岁,有30年的牛皮癣患病史。来到村卫生室,发展给她采用服用中药、肌肉注射两种方式同时治疗。一个疗程(一个月)后痊愈,不再复发。2021年9月送来锦旗。
我们李腰村白庄新识别的监测户白正运,去年十一月初六不慎摔成了脑溢血。从医院拉回家来静养的这半年治疗期间,都是发展上门去给他更换导尿管,每月换一次,从不间断。
在没有工资、补助,自营自支的情况下,发展坚守李腰村卫生室,一干就是十五年。这个小小的村卫生室,每天都迎接着愁眉苦脸来看病的乡亲们,同时也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眉心舒展的病患及家属。
当我和发展的媳妇翠翠在药房说话时,大门口传来一句底气十足的招呼:“发展,你的方子就是管经!我这痔疮一天比一天见轻。哪天咱哥俩嗹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