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待与接受

2017-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赵程冲

起因是昨天妻子去办理户口迁入的最后手续,妻子也是非常认真的在前一晚把应带的资料收拾妥帖,我当然也认为她应该是准备好了的。

但是第二天到了办理之处才被告知,还缺少一份资料,妻子第一时间的反应便是打电话给我让我回家去,我在一瞬间的反应是,怎么会没有带齐材料就去啊,这是多小的事,但是马上意识到,不能带情绪,妻子她这会应该是很懊恼了,我不能再雪上加霜。

于是重回理智的分析道:我跟她回家取的时间是一样的,实际还有一个无法离开的原因是,我当时是在上班,不能以这个理由去跟公司告假,毕竟,工作也是一份责任,当然这个我当时没有跟妻子说。

后来,中间我断断续续问了她进展的阶段,等到晚上我们回家坐下来时,我从她口中得知,她今天几乎是用一路狂奔来形容的,这出乎我的意料,往常她应该会选择改天再办理,而且今天能顺利把事情办妥,一方面是她的辛苦付出,另一方面是小姨在办事之处一直周旋帮着争取时间。

之所以叙述这个过程,为的是引出真正的话题:事物的交待与接受。

有很多时候,我们跟他人交待事情或者处理的时候,可能在交待之时是最为清楚的,就如同我之前把相关材料给妻子之时,跟她叙述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在那一瞬间,我和妻子肯定都非常清楚,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当时的记忆跟此刻的记忆是不完全相同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会倾向认为此刻的记忆才是准确的,并因此将错误归到对方身上,而且我们自己并不知道),他。

在这个事情后续的分析中,我们认为,假如在交待与接受事物之时除了凭大脑记忆,如果我们当时用笔写出来贴到文件上或者用一些提示工具辅助,那么至少在这个事情上妻子不会费时费力,而且也不会让我们俩在某一段时内受到情绪伤害。有个朴素的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真的,如果当时我们之间只要有一人记录一下,那么完全可以避免。

借此,引申出来就是,当我们接受一件事情之时,并将要求记录,如果这个事情能比较顺利办掉,记录之举好像显得多余,但,我们生活工作中很多事情不是马上就可以解决的,而且这类事情占主要,可能需要一两天,也可能需要个把月或者更久,那么这个时候最开始的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他能让我们自行纠错,自行修正。

这可能与“目标或者计划”相似,但它们是不同的,目标或者计划更具有随机性,而交接之事更多的确定的。

虽然在交接之时会花上一些时间,但是一旦交接清晰并记录,在之后的行动阶段会大大缩短过程提升效率。尤其是交接一些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能有记录的习惯,很可能会在交接梳理时把脉络理清,很多问题也迎刃而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