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越来越难测的未来,怎么去做个人职业规划?
大学毕业季已近,最近这工夫,大概都已经在组织吃散伙饭了吧。记得当年我毕业的时候,有人喝多了还坐在宿舍窗台上哭诉,大意是,我既没考上研,也没找到工作,没有女朋友,连四级也没过,居然就这么毕业了。我们听了都觉得他真的有够惨,生怕他一个想不开跳下去,还好并没有。
后来他当然是找到工作了,看来在求学、就业和爱情之中,就业还算是最简单的。
面对越来越难测的未来,怎么去做个人职业规划?之前分享过一本书叫《远见》,其中讲到了职业规划的问题,但严格意义来讲,他讲的“职业规划”更像是一种“人生规划”,就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把注意力放在不同的方面:年轻的时候是体验和成长;中年的时候是利用好积累和优势;老年则是持续学习,跟上社会进步的脚步。
对于急需指导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个规划可能过于大条了,听完了还是不知道该具体怎么去做,但是以人的认知能力和现在社会的发展速度,规划好未来几十年的具体职业发展轨迹是不可能的。
如同在陌生的城市旅行手头又没有GPS,你只能先找一个大致的方向,之后见机行事、且战且走。
毕业后的这些年我也看出来了,人的际遇真的是充满了不确定。曾经人们比较相信的那些优势,比如户籍、家庭条件、名校背景、留学经历、甚至于个人的能力、早期的成功什么的,都没有和他们的职业发展、生活状态形成明显的正比关系。环境不断在变,人心也在变,似乎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条件能百分百地奠定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就连成功本身的概念其实都变得模糊了。
所以当年轻的小伙伴和我说,她没有想好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时,我说,重要的不是你想做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因为虽然具体的职业难以事先规划,但是大致的工作类型还是可以确定的。比如你是想要更自由、但是收入可能相对不够稳定的工作,还是朝九晚五,按时拿钱,相对来说更有规律的工作;你是更愿意与人打交道,在前端团队工作,还是更善于做流程规划和文书处理,也就是后台工作。先划定这样的范围,再去有的放矢地寻找,效率会更高。
注意,这里我说的是“你想做什么”,而不是“你适合做什么”。因为实际上在各个岗位做得好的人都是各种类型都有,有非常内向的金牌销售,也有思维很活跃的明星财务。大学刚毕业,在人生的新起点去给自己贴标签,暗示自己只适合某一部分工作,相当于是限制了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一件事适合不适合你没有人说得准,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去挑战,和是不是一定要做成。
如果一定需要一些具体的标准,你可以把自己能够想得到的对一份工作的要求都列出来,比如:薪资、职位、是否与专业相关、离住处的远近、对领导的印象、未来两三年可期的升职加薪可能性,等等,然后给它们排一个序,并且每一项都附一个权重。每面试一份工作,都把相关的信息问清楚,然后回来给这份工作打分,再乘以相应的权重算出总分。这样一比较总分,就很容易做出最终决定了。这个方法叫做“决策树”。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了一份工作之后是不是按照预期的那样发展,都不要去轻易怀疑自己的决策树。生活是一个复杂系统,是很多人加上环境综合作用在推动着的。在做出了最大努力的前提下,承认结果的不可控,训练自己随时去应对任何变数,你才能真正变得强大。
我赞成在职业生涯的最初抱有一种微服私访的心态,遇到天大的事,只管对自己说,哎呀,联又长见识了。
最后想说说就业和择业的关系。只能说,可以不考虑生存问题,坚持找到自己觉得理想的工作,是一种值得羡慕的状态。我当年毕业时作为一个北漂,心里充满了危机感,只要是正规公司,小一点没关系,钱少一点也没关系,工作内容不太高大上也没关系,先站住脚再说了。结果正是这份创业公司的工作让我有机会大开脑洞、学会了试错和不断改进、跨部门沟通和从全局上了解公司运作。
那么事情就简单了,有条件坚持理想的,就多找一阵子,不得不尽快安定下来的;就先走一步再说。要不要向生存压力妥协这个问题会跟着你一辈子,也不急于非要这时解决。
说到底这里没有提到方法,只谈到了想法。因为一旦有了想法,方法就有得是。更有意思的是,不光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任何阶段,我上面提到的这些思路都值得一试。
相关好书:面对越来越难测的未来,怎么去做个人职业规划?
《远见》 - [美] 布赖恩·费瑟斯通豪
《斯坦福商业决策课》 - 卡尔•斯佩茨勒,汉娜•温特,珍妮弗•迈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