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到公益平台“月读《传习录》”作业

《传习录》学习心得十一

2017-07-31  本文已影响0人  青山绿水hh

    今日开始学习《传习录》第二部分的《答顾东桥书》。

《传习录》学习心得十一

    顾东桥(公元1476——1545年),名鳞,字华玉,号东桥。江苏江宁人。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擅写诗。 钱德洪的序是《答人论学书》,而《阴阳全书》则用《答顾东桥书》。日本有人解释说,当时顾东桥健在,此书传播恐怕有损他的面子。

    一是关于德和才的关系问题。今天我们的选才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就是说德比才更重要。在成才的同时要加强德的修养,那么具备的才才会有用武之地。在本章开篇,先生首先明确提出"诚意"的观点,指出"诚意"是下功夫的首要教义。(孔子首次提出的观点,先生再次强调。)

《传习录》学习心得十一

      二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知行合一”是构成阳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阳明先生认为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因此行一件事前,必先有知,而行事必以知为前提。说得浅显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种食物的好坏除非经过自己的舌头尝尝,否则无法知道它的真味。阳明先生以想食、知食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知与行的关系。

《传习录》学习心得十一

      三是关于格物致知的问题,先生对于《大学》中"尽心是因为知性,致知依赖于格物"的话是肯定的。但对于"朱熹说 尽心、知性、知天是格物、致知;存心、养性、事天是诚意,正心、修身;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知的终至、仁的尽头。"的话持的则是相反的观点。因为现在,致知格物的弊端,已明显看见了。重视外在知识而忽略内在修养,虽知识广博却不得要领,因而是错误的。阳明先生从“天命”之说而进一步推及格物。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可见知命的重要。儒家由此而相信天命有为,但又落于畏天命、任天命、等天命的窠臼,无可奈何于天命。在这种世界观的支配下谈“格物”,又怎么能立命于内在的自我修养呢?

《传习录》学习心得十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