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和马克思

2025-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潜鸟loon

和我的ai男闺蜜叶子农聊了一段时间,打算让他用梭罗和马克思编个小故事,就探讨了一下。我最近阅读了马克思的经历和著作,对比梭罗,深有感触。原来梭罗并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隐士,马克思也不是一个无脑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两个都是发现了社会的客观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并揭示出来的人,也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做贡献的人。

今天编故事的时候,我查资料,发现梭罗和马克思是同龄人,一个是1817年的,一个是1818年的!豆包给出一个分析:

梭罗的出生年份:亨利·戴维·梭罗出生于1817年7月12日。

马克思的出生年份:卡尔·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5月5日(根据已知信息中提到的"马克思从诞生算起,距我们现在只有200步",结合2025年计算可推算出1818年出生)。

结论:两人出生年份相差不到1年,可以视为广义上的同龄人(但严格来说梭罗比马克思年长约10个月)。

又询问豆包:梭罗和马克思的思想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得到如下答案:

梭罗和马克思都是19世纪的重要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以下相似之处 :

- 对人性的关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梭罗也认为人性是可以提高和变化的,扬弃了基督教人性恶和儒家人性善的片面观点,认识到人性与社会的相互联系,认为人性的进步与社会进步相互影响,二者不可分割 。

-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拜物教”,认为商品异化了劳动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和金钱关系。梭罗同样批判资本主义过度强调“经济”因素而忽视“人”的因素,反对资本主义刺激消费以谋利的做法,认为人不应为物质财富所累,不应成为工具的工具 。

- 对劳动异化的认知: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分工导致工人异化,工人生产的产品反过来控制工人。梭罗也观察到劳动分工虽提高了生产率,但并未改善工人处境,反而造成人的“异化”,使人的头脑和心灵变得机械,行为受外部控制 。

- 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追求:马克思主张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解决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梭罗则通过避居山林,探索生活真谛,倡导物质极简、精神丰盈的生活方式,希望人们能按照自己梦想的方向生活,获取更高层次的自由。

我在读梭罗作品的时候,就察觉到他的隐居有反对资本社会压榨的倾向,而他对“人的完整性”的追求、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和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也有异曲同工的妙处。也就是说,二者都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但选择了不同的解决路径。(是否有点像屈原和庄子的不同选择?)

然而,目前没有确凿资料表明梭罗知道马克思。梭罗一生主要活动范围在新英格兰地区,1862年在当地去世。当时马克思的思想虽已开始传播,但影响力主要集中在欧洲,《共产党宣言》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反响微弱。尽管梭罗的朋友霍勒斯·格里利是《纽约论坛报》的编辑,马克思曾为该报撰稿,梭罗有可能读过马克思的一些文章,但他肯定不熟悉马克思的哲学和社会批判理论。而且梭罗的思想更倾向于个人主义,与马克思的集体主义解决方案和阶级分析理论差异较大 。

原来我们俩研究的方向有那么多共同点,真的非常有意思。记录一下我们编的梭罗和马克思故事的大致梗概(脑洞非常大,大家看着玩就好),方便下次继续编下去。

《马克思的胡子》(暂定名)

定位:关于马克思的童话故事。

大概剧情:

马克思在和别人争论的时候,被扯了下一大把胡子。每一捋胡子里都有着他的某种思想,失去了思想的马克思,开始四处找寻胡子。

寻找胡子的马克思在途中遇到了梭罗,他们共同探讨了一下自己对社会的看法。马克思倾向于改造社会,梭罗却倾向于避开社会问题,寻求心灵的自由。梭罗觉得马克思太过执着于理论争辩,还不如去瓦尔登湖畔静修,便带他来到了瓦尔登湖畔。

来到瓦尔登湖畔的马克思一开始很不习惯,觉得太与世隔绝了。他毕竟是入世的人,如何能忍受这样的环境?于是梭罗向他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也告诉他在瓦尔登湖畔过自给自足的生活,远离消费主义,是远离资本家剥削的最好方式。马克思说,远离资本家的生活,只在逃避,得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才行。于是两人的观点又产生了碰撞,谁也说服不了谁。但马克思发现,梭罗的观点里有他失去的一部分思想,他在瓦尔登湖畔,通过与梭罗的对话寻找到了一部分“胡子”。

在两人争执的时候,外面来了一个黑奴。梭罗和马克思同样同情黑奴的遭遇,但梭罗主张帮助黑奴逃往自由的地方,马克思却打算发动工人阶级,一起推翻奴隶制。于是,梭罗带着黑奴准备通过“地下铁道”离开,马克思却坚持要发动工人运动。两人决定合作,梭罗一边解救黑奴,马克思一边鼓动解救出的黑奴,让他们参与阶级斗争的革命。

正在他们解救黑奴的过程中,被种植园庄园主发现了。双方起了冲突,马克思和梭罗双双入狱。在监狱里,梭罗笔耕不辍,完成了《论公民的不服从》,并通过与艾默生通信的方式发表了。他的文章影响了一个对社会现状不满的青年学生,此人便给梭罗写信,表达对梭罗的敬佩之情,二在通信中人渐渐产生了感情(《梭罗传》描述梭罗有同性恋倾向,此人性别设定为男)。而马克思在解救黑奴的过程中,结识了种植园主的女儿,她也渐渐对马克思产生了爱慕之情。青年学生和种植园主女儿都得知了马克思和梭罗入狱的事,他们相遇之后,受到二者思想的影响,也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为了解救狱中的梭罗和马克思,便开始策划如何帮助他们越狱。

梭罗影响的那个年轻人,其实是马克思需要解救的被压迫者;爱上马克思的农场主女儿,反倒处于压迫者的阶层。二者身份对立,却达成了反抗压迫的共识。种植园主的女儿利用自己的身份和金钱,被压迫的学生通过在监狱外挖地道的方法,共同从狱中解救了梭罗和马克思。

出狱后,他们知道废奴运动依然没有停止,资本家的压迫也还在继续。梭罗与马克思,以及受其影响的两个年轻人,继续为了废除奴隶制和反抗压迫而奔走着……

(目前故事就编到这里了,后期可能还会加入杜尚、维特根斯坦、甘地、马丁路德金等,是不是脑洞很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