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

空巢青年,是孤独还是态度?

2021-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衿语茶话间

21:15,走出写字楼的大门,木木在早春的寒风中缩了缩脖子,又是一个加班的晚上。

为了通勤方便,木木把住处就租在了单位附近,10来分钟的路程,每天可以散步上下班,不用把时间浪费在公交地铁上。

这个城市那么大,大到自己都不敢离开这两点一线间的方园之地,总觉得那都是别人的世界,与己无关。

住处楼下的小店散发着热气腾腾的烟火气,刚好有点饿了,来碗面条当宵夜吧。

上楼开门,这是一套被隔了五六个独立房间的套房,住了2年了,旁边的「邻居」也只是偶尔打个照面,大家都是行色匆匆。

早出晚归的打工人,回来之后都习惯性把门一带,窝在属于自己的弹丸之地,那一刻,才感到彻底的放松和自在了。

洗个澡,吃个苹果,靠在沙发上打开视频APP追个剧,看得正开心,手机屏幕上跳出一条微信:

“女儿,下班回去了吗?别老是一个人呆着,别让你妈担心……”

大人们总是这样,担心这担心那,看不惯年轻人的生活。木木想回复点什么,打了半天,最后删掉,只回了一句:

“妈,我一个人挺好的。”

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的镜头,发生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出现在每一个城市的每一天。

像木木这样的年轻人,这两年有一个很热的网络名词叫「空巢青年」。

所谓空巢青年,指的是那些远离父母及亲人独自一人居住,

年龄介于20岁至39岁之间的年轻人。

据统计,在我国2018年就有超过7700万独居状态的“空巢青年”,预计2021年,“空巢青年”数据会上升到9200万。

而绝大多数“空巢青年”是主动选择独居的。

来自新浪微博

这样的数据信息,对于当爹妈的来说,想必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原来奇奇怪怪的不只是我家孩子一个,忧的是这样下去孩子们是不是更加肆无忌惮名正言顺的独身主义了?

还真不好说。

主动还是被动,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里,其实很多原因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划分界限。


01  被动-更与谁说

追溯「空巢青年」这个词的由来,在国内开始出现基本上是在2016年,《好奇心日报》上发表的《你也是城市空巢青年吗?》一文,对这类人群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做了全面的描述。

很多人肯定也对孤独指数对照表记忆犹新,暗戳戳都做过自我诊断。

在欧美和日本,这类词出现的更早一些,美国社会学家克林南伯格(Eric Klinenberg)的《单身社会》就是一本对空巢青年具有指导价值的读物。

由此可见,「空巢青年」群体的出现和日益庞大,有着深刻的社会进步发展的痕迹。

所以,即使说是主动选择,究其深层原因,也必然存在着被动驱使的因素罢。下面是网络的一组数据,大致可窥一斑。

来自微博@中新经纬

 

 生活成本

「空巢青年」的前身或者可以说是“北漂”、“海漂”、“南漂”一族。

有志青年只身在繁华大都市奋斗打拼,即使拿着小镇青年瞠目结舌的薪水,但始终跟不上大城市物价高涨的节奏。

白天是高档写字楼里的白领,晚上只能回到十来个平米的小窝。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出门随便消遣一下消费都不菲,房价更是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种种因素加持在一起,或许只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独身蜗居,才能让自己在这座打拼的城市里站住脚跟,以博取未来梦想达成的可能性。


 婚恋焦虑

按照数据显示,婚恋焦虑成为空巢的头号诱因。

我曾经在《避渣秘籍——做亲密关系里的享爱者,而不是受害者》一文中,提到过不婚主义、不爱主义者们的内心焦虑。

相信多数人曾经也经历过或多或少短暂而失败的恋爱,但由于种种原因相爱相杀过,无疾而终过。

父辈暴露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婚姻家庭问题,以及身边同龄人身上发生的感情纠纷,更让年轻人对爱情和婚姻逐渐失去信心和渴望,认为单身可以避免掉很多麻烦和伤害,何乐而不为?

谈一场恋爱是预测不到结果的投资,谈婚论嫁除了金钱,更有那么多不确定因素构成威胁,如此想来,独居难道不香吗?

图片来自网络

 沉迷加班

大城市的繁华夜景里,有无数写字楼灯火通明的璀璨点缀。

透过那一扇扇玻璃,是影影绰绰伏案加班的新时代打工人。不管社会舆论如何声讨996,在他们眼里都不算什么。

本就是凭着一腔孤勇到此闯荡奋斗,如果图安逸怕辛苦,何不安安稳稳在小地方谋一份职,还有父母在身边相照应呢?

白花花的显示屏照亮的是奋斗者不甘平庸,独立自强的梦想。

沉迷加班,是一句网络戏谑,准确的说,是当今城市年轻人把事业追求摆在了第一位,也深信只有物质上的丰满,才能支撑起想要的理想生活。

时间被工作填满,身体被忙碌掏空的时候,也许只有静静的一个人呆着,才能放空自己。


D  社交恐惧

他们是独身子女浪潮中的一员,从小就习惯了自己和自己相处。长大后,离开父母奔走在偌大的城市里,更是感到沧海一粟般的渺小。

网络的发达,让很多交往都不再需要面对面,隔着屏幕可以面无表情的发着浮夸的表情包,来完成一次又一次不动声色的交流。

于是乎,正常社交的技能也在逐渐退化。很多人除了无法回避的工作上商务上的接触,生活中的社交被逐渐淡化和摈弃。

社交恐惧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上。对他们来说,在人多的场合宁愿自己被当成空气,毫无存在感的小透明,好过被众人聚焦无所适从的「社死」(社会性死亡的简称)。

在他们看来,一个人,跟自己好好呆着,是莫大的幸福。


02  主动-我独故我在

日本治愈系电影《小森林》,讲述的是主人公市子无法适应喧嚣的都市,回到乡村,在大自然中过着李子柒一般自给自足的生活,用各种美食疗愈自己的故事。

尽管这是一个逃离城市的独居故事,但通过影片的娓娓道来,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一个人在现实面前主动选择生活方式的勇气和自决,即使是被世俗观念所无法理解的。

同样的,反观城市里散布在各个角落的单身公寓和格子间里的「空巢青年」们,他们也是选择了一种更能被自己接纳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在评论「空巢青年」群体的时候,总是会带着一种悲凉的孤独感和对社会矛盾的控诉在里面。

其实如果我们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待这个问题这个人群,也不见得选择空巢独居,是他们的无奈之举。


E  独善其身

一个曾经在大城市独居过多年的朋友,和我分享她的心境。

她理解的独居是一种生活态度,需要很强的自我约束和管控,并非无节制的放纵自己。越是一个人,越要过好自己的生活。

在没有遇到合适的另一半前,我会选择独善其身,认真工作,用心生活。

我会每天整理打扫房间,摆上喜欢的鲜花,储备足够的食物,铺上干净的床品。

一本书,一杯咖啡,一个安静的晚上,我很享受这样的时光。

我并不觉得自己孤单可怜,我觉得自己舒适自在,而且很充实。

听着她的口述,感觉平静而恬淡。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学会和自己相处,才能更好的和他人相处。

图片来自网络

F  一人宅文化

如今网络的发达,已经不断刷新人类的认知。网络改变生活,让一个人的生活便利度极大地得以改善。

想吃饭可以点外卖,想剁手可以去网购,看书听歌追剧,游戏抖音直播,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个人,似乎就构成了生活的全部。

一个人自娱自乐,都可以乐此不疲,即使无聊想找人说说话,各种社交软件和平台,都能满足不同需求。

一个人的世界,有了网络也可以歌舞升平。

到底是社会发展催生了宅文化的繁荣,还是人们的自主选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呢?

我们不得而知。

 

G  非人陪伴

现在越来越多独居的年轻人,会在身边撸猫养汪。一来可以释放自己无处安放的爱心,二来也是一种情感寄托。

也许在人海之中寻觅一位理想伴侣,需要中彩票的运气,更需要处理在相处过程中千千万万的小心思和意难平。

但是,为自己挑选一只乖巧知心的宠物,就相对容易许多,并且不管怎样,我不离,它就不弃。

开心的事情能分享,难过的时候有陪伴。在小小的空间里,有一个活灵活现的小可爱在眼前,在身边,在怀里,在心上。空巢也是一种幸事吧。

图片来自网络

所谓的空巢青年,不过是“无人与你立黄昏,无人与你粥可温。”

但这并不代表空巢青年们生活很悲惨,因为无论因何原因决定要独居的青年们,某种意义上都是更加注重自我感受的群体。

他们选择独自生活的原因可能是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向往的城市,有自己不能割舍的工作,或是有与原生家庭的不同,还有自己独有的生活哲学和审美。

但无论是哪一种,能够自主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都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微博-新知酱

一时独居一时爽,但谁都无法保证一直独居一直爽。

仍然希望热爱生活、向往自由的每一个人,都能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幸福人生。

选自公众号:衿语茶话间(id:Zyy-Studio001)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