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之林则徐
林则徐不仅在近、当代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民族英雄,而且《清史稿》也对其大加赞赏。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少警敏,有异才。",林则徐,天资聪颖,考取功名的路上,一帆风顺。"年二十,举乡试。巡抚张师诚辟佐幕。嘉庆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一直历任 巡抚、总督,为封疆大臣。
则徐为官清廉,且行政才能很强,深受道光皇帝器重。“则徐才识过人,而待下虚衷,人乐为用,所莅治绩皆卓越。” 《清史稿》记载“宣宗密询”达数次。
“十八年,鸿胪寺卿黄爵滋请禁鸦片烟,下中外大臣议。则徐请用重典,言:‘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宣宗深韪之,命入觐,召对十九次。授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至此便有了虎门销烟,林则徐从此名垂史册。
近来 常有人怀疑英军北上犯浙江 、天津,并不是惧怕林则徐。但《清史稿》明确表示了林则徐在广东戒备森严,英夷无懈可击。“九月,商船已具结进口,义律遣兵船阻之,开砲来攻,关天培率游击麦廷章奋击败之。十月,又犯虎门官涌,官军分五路进攻,六战皆捷。”“二十年春,令关天培密装砲械,雇渔船户出洋设伏,候夜顺风纵火,焚毁附夷匪船,接济始断。五月,再焚夷船於磨刀洋。”
好景不长,"七月,义律至天津",道光皇帝被英军的兵威吓着了,“而浙江、江南师屡败。“最后迁罪于林则徐。林被发配伊犁。
林则徐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是一个阵容颇为强大的主战派。有总督 裕谦、邓廷桢,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王鼎,主战名将达洪阿,侍郎黄爵滋等等。这些都是当世之名臣。只不过道光皇帝颇为优柔,不能将抗战的决心坚持到底。
名相王鼎,于1842年六月八日夜效法春秋时卫国史鱼尸谏故事,自缢于圆明园邸所。其遗折中疾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果不其然,《南京条约》只是若干不平等条约的开始。
“论者谓粤事始终倚之,加之操纵,溃裂当不致此。“鸦片战争的失败,拉开清廷经济崩溃的序幕。经济上的瓦解是晚清王朝最后灭亡的根本原因。
“海疆事起,时以英吉利最强为忧,则徐独曰:’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后其言果验。”
林则徐实为巨眼英豪,俄罗斯确为中国首患,分裂蒙古;鲸吞中国领土150余万平方公里,至今尚未归还。清廷孱弱,丧师辱国,盛世中国决不能对尚未收回的主权视而不见,警钟长鸣,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