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有约有意思的文章读书

色诺芬告诉你古希腊人是如何打仗的?

2015-11-11  本文已影响862人  Lily_Legacy

每一位拿到这本书的读者,千万不要被《波斯帝国王位争夺战》或是《长征记》这个书名所迷惑,这本书应该叫《色诺芬行军流水账之升级版》(无意冒犯古人色诺芬,只为说清事实,而且这种说法出于赞赏他作品的目的)。

本书讲的是万人希腊雇佣军受雇于小居鲁士去东征讨伐其皇兄阿尔塔泽西斯国王,经历远途跋涉后,在巴比伦附近迎击国王军队,雇佣军打赢后却发现小居鲁士已经阵亡便策划撤退,此时所有首领却在与国王的谈判中被背信弃义地伤害。正当群龙无首之际,作为“客卿”的色诺芬鼓励士气,重新选举将领,然后正式开始“万人大撤退”回希腊。从预备出征时的一万一千多人,到拜占庭时已经折损过半,后来又种种分裂,划成不同派系,虽然人数不断在减少,但最终实现撤退。在这场王位争夺战中,希腊雇佣军是边缘化角色,出征起始他们并不清楚居鲁士夺位的意图,甚至在战场上居鲁士阵亡后,也是毫不知情,最后莫名其妙地打赢了。既然居鲁士死了,打赢了也没有什么意思,他们开始撤退回希腊。而且在这本行军日志中,希腊雇佣军才是主角,对于他们来说,这场战争显然是为了赚钱养家、博取荣誉而领薪上班、受雇出兵异域,与王位争夺战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更不是帝国远征(亚历山大大帝才是帝国远征)。

按照本来的故事发展,色诺芬是局外人,他的身份更像“客卿”。至少故事的前半部分“远征”是这样的。虽说色诺芬是叙述者、记录者,但是卷一、卷二总共出场才三次,每一次仅一句话带过,卷三正式出场就交代他的来历:“在军队中有一个名叫色诺芬的雅典人。他既非将官,也非队长或士兵。他这次随军出征是因为他的老友普罗克西努斯往他家中送去邀函请其同行。”然后,他与老师苏格拉底商议,对于是否参与此行,得出结论是:到德尔菲神庙求神对此给出指点。结果,色诺芬跑去询问阿波罗神,对哪一个神供奉才能完成行程并安全回国。既然都已经询问怎样供神才能完成此行,那么无论想不想去都得去,否则便是渎神。于是,色诺芬出发了。

色诺芬此次出行的本意,除了结交居鲁士以外,他的初衷本是见识异邦人情,然后以知识分子本分做一个忠实客观的记录者。所以说,他本来是一个局外人,只是故事发展到中间,他不得不参与其中,领导希腊万人大军撤退回国。因此对于希腊雇佣军甚或色诺芬来说,本书的原有两个名字都是不恰当的。(当然,《波斯帝国王位争夺战回忆录》并非色诺芬起的名字,这是国内出版商为了贴合整套书名勉强凑的名字,色诺芬起的名字是《长征记》。)它是色诺芬私人的行军日志,更准确地说是“色诺芬行军流水账之升级版”,它实实在在告诉你古希腊人是如何排兵布阵、策划撤退等打仗日常。

本书详细记载了从远征开始到大撤退中每一次行军的路程,见到了何种人、何种风光异事,遇到了什么困难,最后是怎么解决的等等。比如:“居鲁士这时率领以上所说的各路军队由萨尔迪斯出发,经吕底亚行军三站、二十二帕拉桑,到达米安德河。此河宽二普勒特隆,河上有一座由七条船搭成的桥。过了米安德河之后他进军经过弗里吉亚一站、八帕拉桑,到达科洛萨克。这是一个人烟较稠密的繁荣大城市。在这里他停留了七天。”——这就是流水账!为什么说是升级版呢?

众所周知,色诺芬这部行军日志最可贵的一点是排兵布阵等方面的军事详细记录,它使《长征记》成为几千年来的“战术教材”。比如,相对于马其顿国王惯带右翼,“实际上所有波军将官在指战时都各自踞于所部中央,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最安全的地方,即把兵力布在他们两旁,如果要传令时也可节省一半的时间便可传遍。”还有,每次大战役、大撤退,色诺芬都详细记载轻兵、轻盾兵、重甲兵、骑兵等这些兵种如何布局。但是更为珍贵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色诺芬详实地记载了每一次如何通过演讲、游说来鼓励军队士气、平定骚乱。比如,希军全部指挥官在谈判中被背信弃义地杀害后,全军处于人心涣散、士气低落的状态,色诺芬作了有条不紊的演讲,几段话就把当时处境厘清:①总定位:敌人违背誓言,正义在我方,必须以武力战斗,举例马拉松之战,要不屈于任何人,只敬仰天神→②转换立场:从协助争夺王位到捍卫自身安全,更要勇敢、热诚地战斗→③换角度思考,劣势变优势:切勿因阿里柔斯背弃希腊人而泄气,临阵逃跑者和叛徒最好在敌方;切勿因无骑兵而泄气,骑兵最大好处是逃跑;切勿因无给养而泄气,胜利时自由取用比波人开放市场去买好;切勿因无装备而泄气,可往上游水不没膝处渡过→④提出安全行军的几点建议:舍弃车辆、营帐等多余的辎重;尽快选出指挥官。你看,所以说,这本不是一般的小学生作文流水账,是“流水账的升级版”。

色诺芬的这种朴实的叙事方式是值得后世借鉴的。他一直用客观的笔法来叙事,极力隐去他个人在文中的存在,但每一处他的形象都是熠熠闪光。卷一、卷二主要讲的是出征巴比伦,色诺芬都没有派上用场,总共出场才三次,都是一笔带过,但场场皆是亮点。不止是色诺芬的叙事方式对后世有借鉴价值,本书的军事内容才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要说是现世的影响,其实看不出来有多大,因为这支雇佣军在最后又被收编去跟波斯人打仗,关键是色诺芬将征战波斯的每一个细节、路程详细记载,间接地鼓励后人比如亚历山大大帝实现跨越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远征大业。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说:“这位年轻的学者、哲学家(色诺芬),在所有的首领于谈判中被背信弃义地杀害之后,率领这支陆上万人大军穿过广阔王土心脏地带,安全地从巴比伦回到希腊。此事震惊了世界,并鼓舞了后来希腊人入侵波斯王土。正如以后塞萨利人约森所拟议,斯巴达的阿基西罗斯所企图的,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完成的大业,所有这些都是在这位年轻学者的行动感召下进行的。”据说,亚历山大推演过无数遍色诺芬的“万人大撤退”,他的帝国远征大业是建立在他幼年熟知色诺芬著作的基础之上的,当然也有其他实践等分不开的因素,但至少这本著作打开了他跨越欧亚的梦想窗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