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和李娟的写作初衷

2023-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彼岸晓吾_5c83

三毛说:“每家的老二跟其他孩子都不一样,老二就像夹心饼干,父母看见的总是上下那两块,夹在中间的其实可口,但是不容易受注意,所以常常会蹦出来捣蛋,以求关爱。”三毛一生向父母抱怨,说她备受家庭冷落,是挣扎着成长的。

有一次三毛回台北,还大哭了一场,说父母给她二十年的通信太简单,全得靠她的想象才知家中情况。三毛要家人什么事都放下,天天写信给她。

后来,三毛出书了,但出书一向不是她的事,她只管写。什么盗版的事,父母来信说了三次,她在回信里都忘了提。

三毛说:“书,是为父母出的,既然那是高兴的事,那么就请他们全权代享这份喜悦吧。”

三毛说,“写作出书是为了让父母高兴。结婚,小半是为荷西情痴,大半仍是为了父母,至于我自己,本可以一辈子光棍下去,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结果,还是收了,至今没有想通过当时如何下的决心。结了婚,父母喜得又哭又笑,总算放下一桩天大的心事。”

 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父母亲大乐,发觉女儿女婿相处融洽,比中了特奖还欢喜。看他们来信喜得那个样子,不忍不写,又写了一篇《结婚记》,他们仍然不满足,一直要女儿再写再写,于是,就因为父母不断的鼓励,一个灰姑娘,结了婚,仍有了后来的故事。三毛的系列丛书就是这么来的。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

父母了解三毛,鼓励她写书也是为了救赎。

三毛的成长过程比其他三个姐弟来得复杂痛苦,健康情形不好不说,心理亦是极度敏感孤僻。高小那年开始,清晨背个大书包上中正国小,啃书啃到夜间十点才给回家,佣人一天送两顿便当,吃完了去操场跳蹦一下的时间都没,又给叫进去死填,本以为上了初中会有好日子过,没想到明星中学,竞争更大。这番压力辛酸至今回想起来心中仍如铅也似的重,就那么不顾一切的“拒”学了。

父母眼见三毛自暴自弃,前途自毁,但是又舍不得骂,父母的心,撕成了碎片。

幸亏父母是开明的人,学校不去了,他们便担起了教育的重担,英文课本不肯念,干脆教她看浅显的英文小说,国文不原死背,就念唐诗宋词吧,钢琴老师请来家里教不说,每日练琴,再累的父亲,还是坐在一旁打拍子大声跟着哼,练完了,五块钱奖赏是不会少的。

因为自卑太甚,行为反而暴戾乖张,对姐弟从不友爱,别人一句话,可成战场,可痛哭流涕,可离家出走,可拿刀片自割吓人。那几年,父母的心碎过几次,三毛没算过,他们大概也算不清了。

这一番又一番风雨,摧得父母心力交瘁,她却干脆远走高飞。三毛像是被生活惯坏了的公主,却在讨父母开心中,成了作家。

接下来我们看看李娟,她在高中辍学毕业后,到阿勒泰跟着母亲做裁缝,常被人家称作“裁缝的女儿”,在牧区开小店卖东西,也跟随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辗转于四季的牧场之间。

她曾在流水线上当工人。李娟受教育程度不高,从未受过系统的文学训练。她的书,不被任何文学理论约束,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人们惊讶:“这种文字是教不出来的。” 都说“她的文章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灵气”。

李娟的成长经历艰难曲折,漂泊和流浪是为了谋生,这些经历成为她文学作品的根基。此外,李娟也曾透露,她有着很强的学习意识,想要了解、感受、知道更多。她知道那块土地有好东西值得挖掘,值得记录和表达。

因为心有所念,所以生活再苦,也没有被苦难所淹没和摧毁,而是始终有一颗作家的头脑和眼睛打量着生活。李娟知道,终有一天,她会将所目睹的一切变成文字。

其实,李娟最早的出发是凭一时之兴趣,早年,她把文章写在网络上,没想到获得了丰富的回响和支持,这使她对自己的作品建立起信心。

网上火起来之后,文汇报的一个女编辑跟她约稿,并给她开辟了一个专栏,希望她定期在上面发表散文,那一篇篇豆腐块散文,贫穷的生活,幽默的风格,朴实的牧民引来了读者的好评如潮,就这样,李娟火起来了。

截然不同的生活,造就了两个作家。

年轻时,我曾是三毛的铁粉,走到那里都带着她的书。如今退休了,更喜欢自然淳朴的李娟,面对贫困,坦然处之,她野草般坚韧,蝼蚁般顽强,双脚陷入泥泞,却不忘仰望星空,我更喜欢这样的李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