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
文/映日
我的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实我多么希望我可以说我是“中文系”的学生。虽然它们性质差不多,但说起来,我总觉得差点意思。“中文系”看起来简洁明了,而且特别有味道,学习中文,研究中文,和中文打交道,这是一个多美的事情,因此我总觉得“中文系”这个词很美。印象中,好像说“中文系”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的专利。那个抱着脸盆,席子,热水瓶,蚊帐,拖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的年代,那个七八个人甚至十几个人挤一个狭小的寝室的年代,那个人们穿着的衣服颜色,款式都还朴素的年代。好像总觉得,那时候读“中文系”的学生都是穷学生,好像很清高,但个个都很有理想有抱负,个个都还饱读各类文学巨著,古代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对各种专著如饥似渴,书卷气很浓,是个真正的学中文热爱中文的人的模样。
反观当下,我们好像也是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过来,为什么学中文?动机却并不纯粹了。记得大一刚入学时有一堂课,老师让我们每个人都上台讲讲自己为什么读中文?理由千奇百怪,但真正说是因为喜欢中文而学习的人却很少。一个班是这样,可以想象大范围下的情况。
其实就我自己而言,在小时候我还很喜欢看各样的书,写写充满稚气的文章,但后来到了初中,高中以后,我越来越害怕“语文”这门课了,更害怕“作文”课。我总觉得这个课越来越无聊了,你学一篇文言文需要去逐字逐句翻译,需要知道什么倒装句,通假字;学习一首诗,一定要背下来,要去知道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感情;学习一篇散文,要去明白什么形散神不散;学习小说也要罗列出一二三四;写作文更是痛苦,硬要在规定时间里,规定范围下,写出规定的字数。诸如此类,我并不是觉得这样都不好,但当这些形式成了文学的全部时,会让我觉得语文越来越变成一门工具学科,越来越程式化,越来越僵硬了。可是我总觉得,中文应该是一种兼容并包的学科。
其实最后我大学读了“汉语言文学”是我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吧。高中阶段我其实挺抵触的,但我内心深处又是特别喜欢文学的,最后这样也算是心之所归吧。可是我又不算是个合格的学文学的人,看的专业书太少了,连一些名著也是只闻其名。我常在想,以前都干嘛去了,怎么老师上课说的书什么都没看过啊。又想,要是以前语文课不是那么上的会是怎样,以后的语文课还会一直延续现在的情形吗?但如果要改,又会改成什么样呢?小孩学习句读,学习四书五经,开设兴趣方言选修课,学生就使劲读书,读你想读的书,然后写你想写的文章等等想法想过,却不知是否现实。只是希望,对待文学,我们能更纯粹一点。多想体会老师说过的,他们那时候看一本书都是图书馆里借来大家排号轮流看,半夜点着蜡烛挑灯夜读,还常把蚊帐烧了的年代。那时候他们对文学的渴望一定很强烈。
与其说我喜欢“中文系”这个名称,不如说我是向往那种群体对文学如饥似渴的氛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