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一)
血常规检查
血液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由循环系统流经全身各器官的红色粘稠液体,其在血管内流动,具有输送营养、氧气、抗体、激素和排泄废物及调节水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等功能。
血液中的成分可分为血浆(无形成分)和细胞(有形成分)两大部分。
血浆为去细胞后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60%。
血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
血液检查的内容通常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
(一)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红细胞数目。
(二)临床意义
(1)年龄的影响
(2)时间的影响
(3)采血部位
(4)精神因素
(5)气压
(6)献血
(7)妊娠
2、病理变化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增多
【2】病理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
【3】真性红细胞增多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1】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2】生成减少
【3】红细胞破坏过多
二、血红蛋白
(一)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珠蛋白和亚血红素组成。
(二)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能更好的反应贫血的程度
三、白细胞计数
(一)白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白细胞数目。
(二)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1】年龄
【2】日间变化
【3】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
【4】妊娠与分娩
2、病理变化
(1)中性粒细胞增加
(2)中性粒细胞减少
(3)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
正常血液中白细胞以细胞质内有无颗粒而分为有粒和无粒两大类,前者粒细胞根据颗粒被瑞士染料染色的特点分为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三种。后者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每类细胞的形态、功能、性质各异。
临床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为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的比例最高,在急性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吞噬和杀灭病毒、疟原虫、隐球菌、结核分歧杆菌等的作用。
(二)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可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或细菌。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3)血液系统疾病
(4)药物
(5)恶性肿瘤
(6)传染病
(7)其他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或创伤
(2)药物
(三)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血液系统疾病
(2)创伤及中毒
(3)恶性肿瘤
(4)过敏性疾病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1)疾病
(2)药物
(四)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1、淋巴细胞增多
(1)传染病
(2)血液系统疾病
(3)肾移植排斥反应
2、淋巴细胞减少
(五)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
(1)传染性疾病或寄生虫
(2)血液系统疾病
(3)其他疾病
五、血小板计数
(一)血小板计数(PLT)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血小板数目。
(二)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1)正常人每天血小板计数有6%~10%的波动,一般晨间较低,午后略高。
(2)新生儿较婴儿低,出生后3个月才达到成人水平。
(3)妇女月经前血小板计数降低,经期后逐渐上升。
(4)剧烈活动和饱餐后血小板升高,休息后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2、病理变化
(1)血小板计数降低
【1】血小板生成减少
【2】血小板破坏过多
【3】血小板消耗过多
【4】血小板分布异常
【5】药物中毒或过敏反应
(2)血小板计数增高
六、红细胞沉降率
(一)红细胞沉降率(ESR)也成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于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沉降率生理性增快
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2、红细胞沉降率病理性增快
(1)炎症
(2)组织损伤及坏死
(3)恶性肿瘤
(4)各种原因造成 的高球蛋白血症
(5)贫血
(6)高胆固醇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