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观《少年的你》,我看到了什么?

2020-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花一世界滕老师

疫情期间,重新观看《少年的你》。影片剧情发展的线索更清晰,关于人性的思考也多了一些。

一、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这是一个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

假如人性可以量化,那么我们身上这两种特质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是比例多少问题,它们可能存在于显意识,也可能存在于个人潜意识甚至集体潜意识,目的就是让个体或群体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既然善恶同时存在于人类本身,那么,人类生存环境就是激发善恶的诱导因素。来自物质的是否满足,以及所处人文环境的优劣都会使人性彰显不同侧面,或者促进其相互转化。

弗洛伊德里人格三结构里的超我部分,就是跳出自身,拒绝自私,以利他精神存在。

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逆风执炬的医生、军人以及各行各业人员,都在与病毒赛跑,负重前行的路上,他们把焦虑恐惧留给自己,把爱与善良撒播众生,把责任与担当演绎成一曲曲赞歌。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段我认为就是对包括善恶在内的事物具有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特性的辩证解释。

二、如何看待善恶?

在《少年的你》这部影片里,每个人都为了更好的生存而挣扎努力,每个人心中都有善良的本性,这个善良是指向自身、亲人还是身边人,既是格局决定,也是一种向外投射。

比如街头小混混易小北心中的美好善良被善良有爱的陈念激发出来,就投射指向了陈念,希望陈念活出自己的影子,活出自己的未来,即使为对方坐牢顶罪也心甘情愿。

同样,每个人身上也有恶的存在,恶劣的环境、自私小我的本性是恶的土壤。比如陈念妈妈借贷购买面膜,躲债逃避期间又为了回笼资金,继续售卖属于三无产品的面膜。

为了自己小家庭的利益,为了女儿的学费,就可以牺牲其他人的幸福么?善与恶,需要从大的立场去判断。这里有一个结,陈念妈妈除了逃债,除了继续售卖三无产品面膜,还有什么方法走出困境?比如,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起诉那些欺骗她进货的人;比如给追债人打欠条并付出利息;比如及时止损,停止出售面膜,重新找工作养家糊口,为孩子攒学费;比如孩子考上大学可以申请助学贷款等等方式,都是可行的。面对妈妈的处境,陈念心里想的是什么?是考上大学后,自家的生存环境就会改善,就会有新的经济来源。

那么,被欠债人呢,是否在她的考虑范围内?影片没有解释,只是笼统地强调,主人公把考上名牌大学作为救赎之路。而善良,不仅仅是指向弱势群体,以圣母之心拯救落难挨打的易小北,还包括担当由于自己或者亲人失误带来的止损责任。

陈念妈妈基于自身家庭幸福所散发的恶,引来更多恶的出现,这是蝴蝶效应也是吸引力法则。

四川省出台政策,照顾在一线奋斗的医护人员的子女入学升学,则是对善的回馈与褒奖。

影片中,反面主角魏莱,既是校园欺凌里的主导者,也是家庭教育失败的承担者。恶的源头,是家庭价值观的扭曲,是接纳孩子本来样子的爱的缺失。

魏莱爸爸因为孩子没有考上理想大学,投射失败,就一年多不与女儿说话,这种冷暴力,扭曲了孩子的心灵,也让它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放大。

那么,魏莱爸爸的三观又是从何而来,如何构建的?影片没有提及,但可以推演,为了利益,用牺牲善良与关怀来弯道超车所欠下的债,总有一天要还。

八卦图中的阴阳鱼,提醒我们按时停缓脚步,静心反思,对照复盘。

人类与自然环境,人类与野生动物,人类与人类自身,永远存在着善恶的话题,有无数的案例已经出现,并将不断出现。

宇宙,瀚渺苍茫,循环往复。我们所能做的,还是以区区之力:做好自己,带动他人,美化社会,推动世界。

三、善恶没有绝对的标准与边界。

每个人心中都有善与恶。莫以善之名为恶,莫以恶之易阻善。

很多学生犯错时,面对老师和家长,都会美化自己的错误,用“我……”句式辩解。这时候,年轻的老师往往被他们的言语带偏,谈话无法进行。我会单刀直入,让他们站在对方立场,班级角度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如果深挖根源,每个人都值得同情与理解,所以心理咨询师不评判对错,但会引导来访者找到新的价值点来看待得与失,重新审视调整自己的行为,让正向的能量带来阳光,驱走阴霾。

无论现实、历史,每个人为恶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理由。比如为了口腹之欲,吃果子狸、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动物;比如为了经济利益,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对自己的小善,就是对整个生态环境与人类未来的大恶。

如果为恶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不费吹灰之力,人们还愿意坚守底线与良知,换取长远的美好与发展么?

“少年的你”虐心台词:“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天空!”

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