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消失了的---曾经的农村小学
今天是教师节,首先在这里祝愿天下老师教师节快乐;也祝愿哪些曾经带过我们的班主任、任课老师教师节快乐。
因为是教师节,所以今天要讲述的也跟教师有关,但不是歌颂、也不是针砭时弊。而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代农村教师以及农村小学的故事,算是对不熟悉那个年代的朋友们增加一点了解吧。
我上小学的时候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晚期了,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学校,因此带着对学校的陌生和对老师的恐惧被父亲拖进学校报名上学的。老师在那个时候的我看来代表着神圣和权威。
我们村不大,一个年级勉强凑够一个班的人数,整个学校也就五个年级,也就是五个班级,一百多个学生。老师一共有三四个,基本上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管理着村里的一百多个学生。
那个时候上学一共两门课程---语文、数学。任课的是同村的一名代课教师,语文数学都是他一个人带着,除了我们一年级这个班,还有别年级的课程需要上。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批改作业都是他一个人完成,是普通老师双倍甚至三倍的工作量。
那个时候村民对教育要求停留在能认识几个字,不是睁眼瞎的程度上,孩子扔给学校就不管了。教学管理基本上就是代课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学生之间打架的、争吵的、完不成作业的、丢东西的、修理损坏门窗桌椅的等等等等,事无巨细都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老师那个时候是村里为数不多有文化有远见的人,出于教师的职责和对将来社会的敏感,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读书、作业、练习、考试基本上事无巨细、兢兢业业。我至今还对老师的教鞭记忆尤新,打在手心的里那种疼痛和罚站的那种滋味是我们那个年代特有的记忆吧
得益于哪个时候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努力,我的基础学科的学习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坚实的完成了,也是为以后中学、大学的成长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小学一年级一直读到五年级。五年的时间除了我们这群孩子在哭闹与欢笑嬉戏中长大以外,对老师最大的收获或许就是从一个代课老师升职成为了一个民办教师吧。虽然收入没怎么增长,最少是教育系统有过备案了,得到教育系统认可的一个职位了。
五年级以后我就去邻村读六年级了(本村由于教师人员不够,没有能力开办六年级)。再后来就开始到县里最好的中学读书。中学读书期间,村里的小学得到了重建,有了新的学校和教室,教师人员也得到了补充,村里是适龄儿童也在哪个阶段达到了最高峰。
当我中学接近毕业的时候,老师终于从一个民办教师正式转为一个教育系统正式的教师,可以享受到政府财政工资了,虽然工资也很微薄,毕竟总算是国家教育系统正式的一员了。从我小学入学到中学毕业,整整十二年的光阴,对于老师来说,这个时间或许还要更长久些。
与此同时村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日益重视起来;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各地陆陆续续出现了民办小学。我们村里的小学也终于从鼎盛转向了衰落,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开始将孩子从村里的公立学校转向私立小学,原因无非就是私立小学的管理上更严格,学生成绩提升的很快。
终于在我大学毕业那一年,由于生源的极速萎缩,村里的小学又缩减到三个年纪,两三个老师的境地;从四年级开始,孩子就要去镇上小学集中读书。教过我的小学老师没有变动,始终坚持在我们村小学的教育岗位上,只是或许没有以前那么忙碌了。
工作后渐渐的便没有再关注过我以前读过的农村小学,直到前两年说村里小学的地皮卖掉了。学校没有学生,就不再办下去了。我原来的老师由于年龄的关系,便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至此农村小学连带我的老师正式的退出了舞台,和千千万万的农村小学一样。
对于新生的一代孩子来说,估计已经再也不会经历农村学校这种艰苦、贫困或许还带有野蛮的这种教育环境了。而代课教师、民办教师估计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历史名词。经历过这一时代的一代人现在正处于人生的中年,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正式曾经这一批农村小学,完成了中国农村人口素质化教育的第一步。为后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供了最基础的文化底蕴,使他们能够在现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使用互联网读新闻、QQ聊天、微信对话。能够乘火车、轮船甚至于乘飞机去务工、去经商、去创业。
还有更多农村学子里的佼佼者通过了全国高考这座独木桥,现在正是奋战在各个行业的各条战线上的主力军、中层干部、甚至是领导者或创业者。
向曾经的农村一线教育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