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圈晒“照骗”聊可感知价值
从粥左罗学习星球星友@星里浣的文章里,刚学到一个新知,叫可感知价值。可感知价值的意思是,一个人会做事的同时,还要让别人知道你做了什么。
这个新知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题目叫《朋友圈晒加班的人一定不能要》的文章。星友描述的商家和晒加班的人,两者的本质都是想获得关注,都是想展示自己的价值给对方看。
是什么导致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呢?
(一)
同是邀功,差别咋那么大呢!
星友文章里举了个例子。大意是,他的鞋子拿到鞋店去洗,商家不但把鞋正面看到的地方处理的很好,连鞋底洗的賊干净。他作为客户,瞬间感觉到了商家的用心,甚感惊喜。
惊喜是因为商家把鞋底,这样客户自己都觉得不必在意的地方都刷那么干净。说明认真、在乎、下了功夫。
客户一旦看到,这种反差会骤然更提升满意度。
再说回员工加班,为了工作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也说明是对工作负责、努力。怎么就让人看了就反感?邀功有错吗?
近期,从朋友讲的她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里,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二)
感动和膈应,有时仅一线之隔
朋友跟A是在一个购物群认识的,不熟,但A主动加了朋友,朋友好面子,也没拒绝。
于是,就接到花在朋友圈各种晒优秀的消息。今天是“自己取得成绩”,明天是“朋友送的礼物”。大都是晚上在办公室的场景,或者是“工作忙到凌晨了,太开心了终于完美收官”。
有一次她发圈,朋友看到A做的音频特别棒,就点赞说:这个音频怎么做的?太棒了。A说:你喜欢吗?私聊我教你。
A给朋友说了所用软件的名字,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朋友刚要说声谢谢,这时候A的微信及时出现说:不用客气,发个红包算是对我的尊重吧。
朋友当时有点小惊愕,想着人家既然要了,那必须表示下啊,于是发了个红包过去。过了一会,就看到A又发圈了,内容是:帮了朋友忙,非要给红包,大家可别学啊,挺难为情的!
朋友当时说,不知为什么,看到那条朋友圈感觉不再是:这人好优秀的感叹,而是说不出的感觉,有点点膈应。之后再看她发类似的信息,朋友就会条件反射。最终把A删除,连购物群都退了。
(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朋友红是一个完全丧失“可感知价值”思维的人,她会去默默做很多事情。
就像在海边,将搁浅的鱼一条条扔回海里的小男孩,没有人知道她的付出,但鱼知道。鱼,是整件事情的结果。
最近一期训练营做班班的经历让她发现,其实你默默的付出不但“鱼”知道,大海,沙子,甚至像这个小男孩的故事一样,全世界的人都会知道。
那21天里,有学员问问题她就问助教,助教老师估计都怕了她。她对学员耐心,有问必答,甚至连跟训练营无关的问题都帮人家解决。
每次跟我聊的话题都是:你知道吧土豆,班的同学太让我感动了。班的同学太让我感动了。
我熬夜发给同学资料,第二天他们会训我不早睡;有个姑娘作业终于加精品了,第一时间发给我报喜。我胃疼尽然有学员教我掐哪个穴味,好多人私下发我红包,我都没点开过……这都是我该做的啊,他们竟然那么感谢我。
听着电话对面她一会笑一会哭的哪个傻样,我就知道这货又能搜罗两个知心朋友。也许真的傻人有傻福吧,据说真有两个同学跟她成了写作中相互激励的伙伴。
我想,可感知价值应该也可以这样理解:只有你真正给别人创造方便、提供帮助的时候,那种价值感知到后,才会是正向的结果。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我也明白了,“洗鞋的商家”和朋友圈“晒照片”前者用的是站在为客户好的角度,通过给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客户思维,获得好感。后者则是卖家思维,宣传自己的价值,想索取好感。结果自然截然相反。
可感知价值可真不能乱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