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仁
原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网译:孔子说:颜回啊,他心中能够长久地坚守仁德,其他的学生,只不过短期内能够做到而已。
仁者,修己安人。
修己是基本功,安人才是仁的本真。
修己是小仁,安人是大仁,能安世人则可入圣了。
如此,仁是过程,不是状态。
颜回之仁为何仁?
修己而已。
到头来,己也没修好,早夭,至于父母妻子,其仁不达,更不要说仁及世人了。
孔子在颜回之后,念念不忘颜回,无他,颜回之仁没有修好,但老师在心中的分量超过了他人,包括父母妻子,孔子念颜回之仁,孔子不仁。
一如孔子在做大司寇时诛杀少正卯。
孔子主张以仁礼治世,少正卯主张以法治世,都是时之百花。
孔子开门办学,少正卯也是。
孔子收束修十,少正卯收五,更有少正卯讲课的风格不同于孔子,幽默风趣,很是被欢迎,以至于孔子的弟子除了颜回,其他者都去少正卯那里蹭课听。
孔子很是恼火。
于是孔子怒诛少正卯,究其原因,一是政见有异,二是威胁到了孔门大学的生存,于是孔子找了理由,诛之。
当然,有弟子怀疑孔子动机,孔子说,少正卯这个人坏得狠,他的危害不能及时制止的话,会对社会造成很大危害!也就是说,少正卯只是有了危害社会的可能,但还没有,因为孔子为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权力于一身,于是杀之。
圣人杀人,如栗木。
孔子生前还不是圣人,诛杀少正卯就你死我活的生存之争,不需栗木,只是立威,使人惧。
使谁惧?
颜回冉雍者应在齐列,以至于冉求、宰我看不懂,一被逐出师门,一在被传死后还被孔子耻之。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在如此称赞颜回时,应该是在诛杀少正卯之后。
作为对颜回的奖定,颜回不违仁,“君君臣臣子子”,而其他所有的弟子,包括孔子所赞赏的公冶长、南容、冉耕、冉雍、冉求、宓子贱、有子、曾子、子路、子贡等等优科弟子都去过少正卯那里而被孔子列为不仁!
颜回修己定力非他人可比,如颜回以三月论,他人皆少则一天,多不过一月。
孔子为政,通过仁礼。
他人来孔子这里也为为政,仁礼只是工具与路径。
为政需要能力。
颜回无此。
颜回之仁不出稻粱。
从孔子内心言,非此。
以至于曾经到孔门考察的范蠡,深感孔子礼仁之路非自己所认同,也不合时宜,于是走。
孔子称赞颜回学习认真,是少有的几个可以与之谈易的弟子。
何为易?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这是最基本的,这一点都多不到,谈何君子?
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孔伋,孔伋传孟子。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危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出世已是孔子百年以后的事了。
命有天命、宿命、阴命。
知命的人才为君子。是,知命者为君子;不知命者非君子。
“知命者不立乎危墙之下”故为“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孟夫子的本义是何,且不论了,自解有三。
其一,体健。
其二,魄康。
其三,择善。
三者为并且关系,非或然关系,少一不可。
《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有说是孔子弟子曾参参考孔子言论编撰而成,但就观孔子几位早亡弟子,可知不是。
如是颜回非君子。
孔子称颜回三月不违仁,是有私心的,充其量也只是小仁,而非大仁大义。
如果释迦再早世500年,那佛氏也就能早入华夏500年,自然佛氏之论更能吸引颜回,那颜回即便入了孔门,也会退而拜入佛氏的。
佛氏修己可修终生。
儒氏不可,要入世,修己是为安人,己已不得,何以安人?
不能安人,也就只是有仁心无仁力了。
颜回非儒道中人。
孔子谬赞了。
如为不谬,也是孔子定义的小仁小义,而非世人之所称颂的大仁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