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美文心灵的感悟玫瑰园树洞

云洞岩

2025-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紫蓦Lin

        初夏清晨,我们乘车前往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蔡坂村里的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云洞岩”,攀登、观光。

        云洞岩是被誉为“闽南第一洞天”“福建第二碑林”的风景文化名山,属于典型的晶洞花岗岩地质地貌,有大小花岗岩洞穴四十多个。因为山中有一个石洞,天将降雨,云雾从洞中飞出,雨霁天晴,云雾又飘回洞里,故而得名:“云洞岩”。

      走进山门,正中央的一个水泥圆盘里:一前一后摆放着两个花岗岩石,一些花草围绕着它们。后面那个石头呈半圆形,比前面的高大,石面上用红漆刻写着“云洞岩”三个繁体字。

        绕过水泥圆盘,绿意盎然,小桥流水,一条小溪清澈见底。我蹲下身,捧水送进嘴里,味道清甜,瞬间降温。

        一座山林矗立,气势磅礴,绿树间奇石嶙峋,最醒目的是一尊惟妙惟肖的大佛石,佛祖关注着芸芸众生,慈眉善目。

      “啊!实在是太形象了!”我惊叹于大自然的状美奇观。

        走过小桥,几棵大树主杆粗壮,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我们在树下的凉亭里稍坐休息,然后沿着登山石阶往上爬,经过石门,穿过几个岩洞。 岩洞的空间有大有小,大的宽敞,可容纳千人;小的狭窄,只能容纳一、两个人。

        其中最大的岩洞里旷望深邃,曲径通幽,明暗相间,是夏日避暑的好地方,元代诗人胡梅有"天生岩穴受千人"的诗章。明代弘治状元、翰林学士丰熙题刻鹤峰游记中"有洞可容千人"的描述,因此取名“千人洞”。

      山洞自然屏障成为古时候军事防御的坚固堡垒,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誉。洞中的一口长方形饮水井:内外壁都爬满青苔,井里水位低,看上去年代久远,想来应该是军队为了方便饮水,而挖掘的。

        从岩洞出来,迎着热浪仰望:“鬼斧神工劈山崖,岩洞一线冲天开"。崖顶裂开一线,像是被利斧劈开一样,长数丈。裂缝太狭窄,只有容许一个人通过,这就是所谓的“一线天”。

        山林间许多大岩石和崖壁上留有历代名人的各体书法题刻二百余处。其中有五代时期的“许碏寻偃月子至此”题刻,北宋绍熙元年,理学家朱熹出任漳州知府时,曾在此讲学并留下“溪山第一”、“石室清隐”等题刻;明代嘉靖年间,太儒蔡烈因在此研究《易经》并开坛讲学,人称“鹤峰先生”,仙逝后葬于山下,墓前建有“鹤丘”碑亭;还有明代的丰熙、周瑛、林达、林魁、姜麟、王慎中,清代的杨道泰、状元马负书、会元陈常夏、沈宗仁,以及近代的溥杰、弘一法师、单士元、赵朴初、杨成武等。

        半山腰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阁楼,原名“鹤鸣祠”,是二十世纪初国民党二星上将张贞为纪念北伐时代牺牲的战士与英雄而建。后来经修建改名“鹤鸣楼”,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在此楼为漳州信士讲经弘法,解析佛学道理。我们入楼歇脚,纳凉,补充能量,再接再厉,攀登上摩崖。

        摩崖石刻赋予了云洞岩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见证了云洞岩成为理学名山的历史,也丰富了龙文"海滨邹鲁"之称的文化内涵。

        山顶云雾缭绕,风光无限。运山、奇石、溪流、绿树、房屋、村舍、梯田、道路等物皆缩小,尽收眼底。

        左崖边:一块大岩石形似青蛙望天而鸣,称为“蛙石”。青蛙喜欢水,人们认为其向天而鸣是在呼唤雨水,因此将水灾归咎其身。为了防范水灾,特意在蛙石上安放了一个小铁塔,并在蛙石上刻“南无观音大士”的字样,以示镇压。

      右崖边:一大块突兀的巨石“凌空挺立,摇摇欲坠”,这就是著名的风动石,风吹即动,又不会掉落,其上灵秀的“风动”二字是丰熙所提。还有一些小字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情不自禁伸出双手用力推风动石,它在原地轻微晃动了一会才停止。我赞叹不已:“风动石果然名副其实,非常神奇!”

        我们在山顶吹风,俯瞰、欣赏全城美景、豁然开朗!直到午后,才依依不舍慢慢下山,乘车返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