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那么美:耳濡目染(30)
耳,即耳朵,是用来听的人体器官。耳朵具体有耳尖、耳垂、耳根、耳鼓、耳膜等不同部位。与耳相关的有耳环、耳坠、耳机、耳背、耳聪、耳尖、耳顺等。听到好听的东西,叫有耳福。老有人在耳边说东道西,叫耳边风。长得胖的人,一般都肥头大耳。
“取”的来源,则有些血腥。“取”,即耳+又。“又”指用手抓,“取”就是用手抓住“耳”。《周礼》说到,“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大意是大的野兽交给公家,小的禽兽归个人私有,捕获了要切下左耳。而在古代战争中,则要割下敌人的耳朵,作为评价战绩的依据。
取耳是古时人类生存所迫。在现代,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们不需要亲自捕获野兽,而是去市场购买加工好的肉食。尽管弱化了取耳的血腥场面,弱肉强食的本质并无不同。在更加文明的现代社会,有越来越多人变成素食主义者,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要抵制伤害动物的行为。
取取,引申出获得、取得的意思,如取胜、取经、取乐、取暖、取悦、取信等。“钻木取火”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取”,都是获得、取得的意思。
取,还有消灭的意思,如取消、取代、取缔等。
带耳旁的汉字,耳朵接受到的音波是“声”;“聋”是原指蛇对声音缺少反应,表示听觉迟钝;听觉敏锐为“聪”;垂耳听从上级传达的命令叫“聆”; 古人在夜间无所事事的漫谈为“聊”;古代官员听取民间意见并做记录为“职”;而 “耸人听闻”指通过惊吓,使得别人听从。
有趣的是,虽然现代汉字中有左耳旁、右耳旁,却跟耳关系不大。左耳旁“ 阝” 简化自“阜(fù)”,表示山。右耳旁“ 阝”跟“邑”相关,上部分的“口”表示疆域,下部分的“巴”表跪着的人,表人口。“邑”字,是否与秦灭巴,降服巴人,占巴人疆域的历史有关,有待考证。
“耳”和“目”像是一对亲兄弟,有耳的地方,总会看到目的出现。
目,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像是人的眼睛,有目光、目测、目击,目不转睛、目瞪口呆,夫妻吵架为反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看人的眼睛,基本能看出其心里所想。语言能撒谎,但眼神非常难,除了演技超高的“演员”。所以,当“目”做动词指“用眼睛看”时,能表达各种各样的信息。如《史记》中的“范增数目项王“,意思就是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目标、目的、目送中的“目”,都做动词用。
目,还可以指文件的关键信息、标题或名称等,如目录、题目、节目。
目可以与其它部件合体为不少字词,如睹、眺、盼、盲、眉、眼睛、睡眠、明眸等。
目+人,为繁体字“見”,简体为“见”,表示睁眼睛看,看见。
目,其实就是眼。眼有眼白、眼珠、眼睑、眼角、眼眶、眼眉、眼皮、演练、眼窝等。眼可带眼波、眼神,看得清楚可谓眼尖、有眼力。看到好东西就是有眼福。伤心或极度兴奋时,人会流眼泪,睡醒很可能还会糊着眼屎。看上一个人,你眼里只有他。人可以戴眼镜、眼罩。
东西太多,会看得眼花缭乱。等一个人,可以等到望眼欲穿。饿极会头晕眼花。反应很快的人一般都眼疾手快。眼可以有各种动作,可张眼、睁眼、瞪眼、眯眼,还可以眨眨眼。此外,民间还迷信眼部神经的运动可以预示吉凶,如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耳和目,都是人接收外界信息的重要入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输入”。你可以耳濡目染、耳闻目睹,也可以安耳目去帮你获取信息,所获得的输入会直接影响输出。古有孟母三迁,现代的父母拼尽全力,只想为孩子选个好学校,都是为了让孩子能通过耳目多接收些好的信息。耳濡目染,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特别说明:主要参考来源为《象形字典》,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