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8  本文已影响11人  砍柴挑水先生

生活和工作中一些习以为常的做法,如同程序默认执行似的,以致于从未想过是对是错,比如:

一、下班到晚睡之间有六个多小时,除去吃饭、洗漱等还有大把时间,如果无事可做,就进入了熟悉的无聊状态,这种情况下自己多数是看视频渡过,比如电视剧、电影、电影、综艺节目。后知后觉,看视频这种貌似放松的活动并未让自己放松,而是带来更大的空虚感。再反思下,无聊是表象,拿表象当原因,就会自然而言的想到娱乐放松。错误的关键就是,把无聊这种表象当成了我们去娱乐放松这个结果的原因。这时更应该去想“有大把非工作时间就一定会无聊吗”,如果真去这样想,谁都知道这是不对的,只是从未去深度思考这个问题。

二、大设计院和小设计院的差别,从口头语上就能看出来。就像上上次作业中提到的——我经常这样说:

1、阀门这么高应该可以,差不多人能够到就行;

2、从模型中看,这个通道人应该能通过,就这样吧;

3、工艺专业打来电话说在某处加个阀门,我说好的,马上就加。

从大设计院出来的审核人如此说:

1、阀门高度不得超过1.6米,否则设踏步或平台;

2、以净空满足800mm为准,否则修改方案;

3、工艺修改需发邮件确认,口头通知无效。

显然,我在用混沌的方式麻痹自己,在通往最好解决方式的道路上自我设限。

三、我曾为学到思维导图而沾沾自喜。用它的各种框架来整理信息的确思路清晰不少,也不容易有漏项。但问题来了,仅仅完成信息整理就停止,给人一种弄懂问题的错觉,就像穿上一双跑鞋而没锻炼就感觉自己会跑远、跑快一样。整理信息无错,错在未进一步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四、身处制造业,跟朋友说起自己的工作时总是以一句做结论:中国制造业太低端,量大没利润。也许整体上讲,这话没错,只是如此笼统的画个低端的范围,把所有制造业都加进去,形成的这种思维定式反映到自己工作上,会让自己对所从事行业失去信心和兴趣。也就是说,自己总是习惯性的归类而不是分析原因、找解决办法。

五、工程设计、催化剂、技术代理,这两年跟一个信得过的小伙伴讨论过很多次化工行业哪个方面能形成突破,对我们可能的创业而言。每一个关键词跳出来时都给人小小的兴奋,讨论得也挺起劲,只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行动止于关键词。

六、自己开始一个新项目的时候,总会先制定一个“不去触碰计划”,即,当画图时避免出现某些状况。当然是个好习惯,出图后会显得统一漂亮。然而毕竟实际情况可能有变,比如热管道不埋地布置是一条很好的原则,可上个项目中与业主对接的管道对方已做埋地,致使交接时出现很多问题。后续的讨论中自己总是找各种理由来规避我方责任,不想做修改。几经交涉后,公司还是决定按照业主方办法做,修改后的管道其实比原先好看不少。反思下,最初制定固然好,但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时间的推移做相应修改,随客观条件的动态变化而变化。

七、开会时,经常干这样的事情:用冗长的话强调一个问题,貌似不多说就不懂似的;经常说“散会后我去查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下次开会时汇报下”;准备不充分,领导说什么就附和什么,很少提出质疑。很多时候,会上的表现反映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反之,思考问题深度的缺乏就会造成会上的以上表现。

为什么突然冒出这些想法?其实是,上周看了《深度思考法》一书,开篇提到了人们的九种思维定式:

1、因果倒置;2、满足于普通解;3、依赖框架;4、范围适应;5、思考止于关键词;6、执着于初步阶段;7、忘却思考的初衷;8、偏重过程;9、失去独立思考。

读完后结合自己情况写了以上七段,分别对应9个思维定式(第七段包含7、8、9三个思维定式)。

写出来才知道,这么多简单的事情,自己都错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