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穷讲究是对生活的礼赞

2019-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大知闲闲_dfec

    无论是在惠州,在儋州,无论作苦行僧,成化外民,苏东坡都能“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这个“度”,是生活的制度、法度,也是生命的风度、气度。纸都没得写了,他还去制墨。饭都没得吃了,他还要喝茶。而宋人的喝茶最是讲究,东坡喝起来也绝不马虎,他也自嘲真是穷讲究,“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下面是他的七律名作《汲江煎茶》,写于元符三年(1100),在澹耳: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活水和猛火,所以自己到江边钓石上去汲取深而清的江水。不说舀水,而说用大瓢盛起一个月亮,回来倒在水瓮里收存,再用小杓舀水到陶瓶里,像分了一小支江进去。茶水煮开了,茶脚如雪白的乳沫翻起来。茶煎好了,倒进瓶子里再斟出来,水声如哗哗的松涛。卢仝诗云,三碗搜枯肠,我穷厄至此,饮食粗粝,真是枯肠渴肺了,可也受不了只喝三碗啦。长夜荒城,百无聊赖,我一边饮茶,一边听着长短不齐的更鼓声,坐捱时光。

    这是东坡诗的神品。杨万里评曰:“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说得有点玄乎,还是纪昀批点得到位:“细腻而出于脱洒。细腻诗易于黏滞,如此脱洒为难。”下面我们先说其“细腻”,再说其“脱洒”。

    说它“细腻”,是因为这首七律将一场茶事的全过程都写得清清楚楚。

    煎茶的装备了:“瓢”“杓”“瓮”“瓶”“碗”,不可谓不细。细而至于腻,那是对“雪乳”“松风”的绘影绘声上。今人饮茶,不解“雪乳”为何物。宋人喝茶,法度与今大异。越是上品,茶色越是纯白,因为要把鲜叶的汁液榨干,磨成糊,和入香料淀粉,蒸熟压团,品饮时再研末煎煮,煮沸了当然会有乳白的脚沫泛上来。“松风”有人说是松木烧制的炭噼啪着响,错。应该是茶汤倾泻到汤瓶里的声音宛如松涛,是略带夸张的形容。

    既有“法度”,又能“豪放”;既能“细腻”,又能“洒脱”,集相反的品质在一首诗中,难,却也因难见巧。东坡的才华就是因难见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