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深度思考怀左同学训练营

家长微信群变“恭维群”,家长你被捆绑了么?

2018-10-19  本文已影响80人  LimeJune

家长群成了“拍马屁群”?成了布置作业群?最近,青海西宁城西区教育局针对一些微信和QQ里家长群的情况,出台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规定,比如批评表扬不发,拉票评比不发;比如要注重实效、要文明有礼。这一规定引来广泛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家长群里的那些事儿。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早已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布置作业、发通知、交流孩子在学校和家的情况等都由当面进行搬进了微信群。

在享受着手机在手、孩子情况全掌握的便利的同时,不少老师和家长也有种被绑架的感觉,家长微信群在发展中悄然变味儿。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记者调查得知,学生家长微信群无不被对老师的祝福刷屏。本应该是团圆、放松的假期,家长却放不下手机。市晨阳学校的学生家长郑先生告诉记者,中秋三天,除了晚上睡觉时,群里就没消停过,全是发给老师的祝福。

“给老师发祝福没错,但是太频繁就有恭维之意了,不想看又怕错过老师发的信息,耽误给孩子转达。”郑先生无奈地说。

各种各样的微信群不计其数,但最活跃的非家长群莫属了。关于孩子的一切,家长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说不完的话。

同时,家长群也是最能一呼百应的群,“老师说一句话,很少有家长怠慢,看到都会马上回复,还会冒出很多恭维的语言。”垦利区实验二小的学生家长王女士透露。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微信群中对老师的恭维比较严重。“孩子的班主任在跟家长交流作业量问题的时候,让大家提意见,其实作业量大,孩子班里的同学经常做到晚上10点以后,但大部分家长都说老师现在布置的就很合理、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之类的话语,让想提意见的家长也很难开口。”温先生表示。

尽管有很多班主任在家长群里声明,群内只能发布与教学相关的信息,但家长群里的恭维味儿还是丝毫不减。

记者调查中发现,9成家长对家长微信群出现过焦虑的心理,如何在班主任面前表现好以为孩子创造有利条件,及时回复班主任的信息都成为家长们的焦虑所在。

尽管老师在微信群里发的消息并不多,但家长们一天刷几十次手机很正常,“尤其是孩子放学之前,我在单位重复解锁、锁屏的动作,等着老师发来的作业和通知,如果哪一天晚了,就会如坐针毡。”

家长们抱着手机,每天关注群里的信息,担心耽搁了一句“辛苦了”“谢谢”。如果发给老师的信息超过十分钟老师不回,家长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孩子在学校比拼,家长也在暗中比拼。“上次,孩子班里组织活动,老师在群里问哪位家长可以提供道具,主动提供道具的学生家长为孩子赚足了表扬,孩子很沮丧地质问我为什么不去做。让我哭笑不得。这容易造成攀比。”刘先生感到苦恼。

以上情况并非个例,据了解,不少老师将微信群作为通报学生情况、与家长交流的主要平台,往群里发家长都能看到,尽管在调查中大部分家长认为单独告诉家长孩子的表现更妥当,但还是群发来得方便得多。家长过分热情,老师感觉被绑架

  

东城一小学教师张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建立微信群是为了孩子们的发展,现在群里晒娃的、拉票的、做微商的让群的管理成了难题,有的家长甚至为了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在群里理论不停。

  

张倩告诉记者,许多家长的行为给自己和其他家长增添了许多烦恼,“每次我发作业或者通知,40多个谢谢、辛苦啦瞬间满屏。

还有很多刻意的恭维让我很难受。每天工作就很忙,应对家长在群里的各种问题让我也很苦恼。”此外,消息发出后,有些家长当时看不到,又被其他家长的恢复淹没,影响学生完成作业。

 

为了让微信群更好地发挥作用,不少家长开始联手制定微信群文明公约。“教师在微信群里应该发什么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教育不应该把孩子做的事情抛给家长,比如布置作业应该回归学生自己记录。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又能减轻家长的负担。微信群是个平台而不应成为负担。”教育业内人士建议。

家长群初衷很好,既能节省老师工作时间,也能让家校沟通随时在线。而大多数家校沟通,也总能保持在一种必要但不过分的限度内:合适、和气、和睦。为班级事务群策群力,互相交流信息,都不是坏事。

而对一些不在孩子身边的父母而言,他们更需要这样的平台。他们可能较少主动联系老师,也没时间赶回去参加孩子家长会,家长群让他们与学校建立起联系,成为了解儿女的一个重要“窗口”。这里有一份难得的安心。

然而,也免不了有极端案例。比如有新闻报道,有家长在群里侮辱、威胁老师,也有家长喜欢在群内对着老师溜须拍马;有老师则喜欢在群内发号施令,公布孩子成绩等情况也引来一些家长反感。

就像很多工具一样,家长群也有“两面性”,而关键在使用者如何掌握好度。家长群的种种问题,其实也是个“度”的问题。有的是因为在频度上过了,一天在群里@老师很多次,或者索性将家长群当做晒娃自留地,让其他家长不堪其扰、不知所措。有的呢,是老师在界限上过了,将家长群变成了唯我独尊的舞台,教训完孩子开始训斥家长,同样让孩子父母不知如何是好。

家校群本应该有良性的小生态。这次青海西宁城西区教育局的一纸规定,可谓是点到了点上。“休息时间不要发”“作业、成绩排名等不要发”“避免‘拍马屁群’的出现”等规定,正是要将家校联系拉回到应有的定位。

其实,让家长群更加“健康”,不仅是要为家长减负,更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学校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务,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长的功课,绝不应该由家长越俎代庖。家长群里不适合公开奖惩,也不难理解。

塑造人格完善的教育,要给孩子适当的空间和秘密。凡事都家长与老师直接沟通了,其实不仅增加孩子的依赖感,也不利于培养孩子自我消化的能力。比如,一次考试考不好,也许孩子就自我消化了,暗暗努力,下一次也考好了。

非得凡事汇报,只会挤出这样的自我修复、自我提高能力。

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家长群也不例外。身边的不少家长,其实挺怕家长群的。有的家长总爱在群里分享,又带娃上哪旅游去了,或者分享自己孩子又拿什么奖项了。

一些人对群内老师的恭维,也会让人手足无措:跟也不是,不跟也不是。攀比之心一起,焦虑之情顿生。听着听着,“别人家的孩子”真不得了!那赶紧送自家娃去培训班吧。很多超前教育、过度教育正是在这样的生态下诞生的。

家长的苦心不难理解。涉及到下一代,自然慎之又慎、重之又重。对老师恭恭敬敬本没有错,无非希望老师能多照顾自己孩子一些。

当然,一些老师也明白,“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因此索性制定了“老师攻略”:尽量不进群,进群少说话;还有的将家长“禁言”,只有老师能发送通知;有的则和家长“约法三章”,不说闲话,加强信任和尊重……这些民间努力和“五要五不要”的规定大体相同,都是为了让家校沟通回归良性轨道:诚恳交流,但不过度交流。

孩子需要成长,家校之间的沟通方式或许也要成长。长期以来,教师的“家访”、学校的“家长会”“开放日”等,都是家校沟通的一个方式。即便“键对键”让沟通更便捷了,这样的“面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把“面对面”和“键对键”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帮助孩子们更好成长,才是家校交流的“王道”。

这正是:家长群闪亮登场,少一些功利思想。把握好使用分寸,与孩子一起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