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之道:心怀他人,不计较回报(笔记)

2024-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吾心安处

为什么心怀他人,不计较回报,反而收获更大?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章,首先讲了天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在我们很多人心里,会对天地心存敬畏,认为天长地久,大家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这是因为,天地并不以自己的私利为目标,而是为万事万物提供条件,阳光雨露和土壤,任万事万物自由生长,可我们对天地有什么回报呢?几乎没有啊。

这天地做事情正因为不自私,不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才得到了大家的敬畏和敬仰。

那么,一个有境界的、有智慧的人,又该怎么做人做事呢?

老子紧接着就讲了人道,他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效仿天道,要有天道这样的境界,也应该“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大家越会往前推他、往高举他。

这是一种人格魅力。遇到好处的时候,这个人不是只想到自己,跟随这样的人,一准儿没错。

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位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林语堂先生甚至认为,陶渊明是咱们中国文化的最高典范。

像陶渊明、苏东坡这样的人,最好的,并不是他们的诗词歌赋、政治才华,而是他们本人。

也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是最伟大的作品。

拿陶渊明来说,在他做官的时候,家里的小孩没人照顾,在请仆人照顾自己小孩的时候,也不忘给儿子写个小纸条,告诉孩子说“此亦人子也,亦善遇之”。

意思就是说,现在这个人虽然是仆人,但他也是人家的儿子,你不要用呼三喝四、指手画脚的态度云对待他,得好好对待人家。

这里我们不是强调,人一定要完全没有任何一点私心,这也不现实。只是说遇到问题的时候,若只考虑自己,不顾及旁人,就会把自己的路,给走窄了,最后很可能走到死胡同里。

因为大家会觉得,这个人自私的话,可能就会不好相处,没法和大家协作。所以,有什么好事,也都会有意无意地把这样的人,抛在一边。

失道者寡助,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种人,他们看起来特别精明,目光敏锐,却只关注别人的缺点,这也是没有悟道的表现。

老子在第二十章里讲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就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那么“昭昭”和“察察”。

“昭昭”就是说,有的人特别喜欢夸赞自己,总说我是多么好多么好。但如果你是领导或者家长,就不用再夸自己有多好了,应该做到更多、更好才是。

再说一下察察。大家不妨想想,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如果整天处在“察察”这个状态,不断地挑别人毛病,能激励得了别人吗?那肯定是激励不了啊!

老子说“俗人察察”是人的本性,但这种本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不利于整个组织的发展。

如果一个领导或者家长,能做到“我独昏昏”“我独闷闷”,把自己位置放低一点儿,不去专门挑别人的毛病,而是用智慧和规则来管理人,这就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状态。

与人相处,就像是在挖金子。如果你想要挖出哪怕一克金子,恐怕都要挖出成吨的沙子。

那我们在挖掘的时候,关注的焦点,到底应该是沙子还是金子呢?很明显,我们不能嫌弃这些沙子,因为金子就藏在其中。

关于做人之道,道德经里还有一句特别深刻的话,“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功成而弗居。”

是说有了功劳,有了作为,千万不要居功自傲,功成而弗居。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这样。我们做了点事,见面就说,大家知道我现在做的事情功劳有多大吗?知道我对你们的帮助有多大吗?

你越这样说,大家越反感。你不讲,你做的事情都摆在那儿,别人替你宣传宣扬,“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你不居功自傲,不四处宣扬,它反而存在得更长久。就是讲要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不要想回报,最后反而收获更大,结果会更幸福。

心怀他人,不计较回报,反而收获更大,这也是最好的做人之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