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简史,发现了些啥?

2018-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慧研格真

零售,包括了有形商品与无形服务,消费者则是个人或是社会组织,其功能在于链接制造商、品牌商、零售商等多元主体,来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在整根链条上实现价值的扩大与传递。零售行为,则是除了买卖行为之外,还伴随着商品、服务出售所提供的各类服务,如配送、维修、安装等。因而,对于零售的理解并不局限于外在的店面、商品等,还融入于进、销、调、存各环节,一切商品与服务的流通、服务、运送行为,都可理解为零售的过程。其中,供应链体系是零售构成的根本要素,它不仅顺应着零售业态的每一次变革。同时,也通过自我的改造与迭代来影响与决定着零售的下一阶段发展。

 供应链是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由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在整个供应链构成中,物流作为关键性要素,成为了决定零售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零售业态的探讨,借助供应链视角来加以观察,以梳理零售在不同历史阶段、模式下的供应链变化,以及供应链自身演变对于零售未来发展的反推动力量。

纵观整个人类的零售发展史来看,初期为个体或家庭的单位组织,其商品交换的数量、范围较小,是较短距离半径的熟人交易,整个过程不涉及太多的环节与主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那种原本分散、灵活与规模较小的个体商业活动逐渐走向规模化,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得商业组织不断发展,由初级到高级、货郎到货铺、熟人到陌生人,逐步实现转变,每一次转向背后都离不对于形式、内容、技术的更替。依照零售业态的变革可以分成4类,即百货商场、超级市场、连锁商店、无商铺零售。

01 

百货商店阶段

1852年在法国巴黎开办了第一家名为“Bon Marche”的百货商店,从而开启了百货商店时期。百货的初衷是“廉价商店”,依赖的是不二价和薄利多销,改变了以往小范围内的“熟人服务”作坊模式。但是其“低价逻辑”并未持续很久,直接转向于了中高端消费者,商品价格也由此提升。

中国的百货商店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消费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促进了以百货业为主的大型零售企业的繁荣。仅1986-1990年间,中国新建的大型百货商店就相当于前35年的总合,由16.4万家发展至17.4万家。1992-1995年间,年销售额在10亿以上的百货商店分别为2家、7家、10家、21家,仅5年时间,大型百货商店的数量就增加了5倍多,其主要特征是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的多元化。但在90年中期后期,其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996年,全国212家大型商场中, 119家销售额负增长,160家利润负增长, 28家亏损。1999年中国零售业五十强中增长最慢的10家企业中9家是大型百货店,均为负增长。2000年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整体呈下降态势,由1999年12.9%下滑到12.0%,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 

百货商店极大的丰富了公众的选择,方便了公众在有限空间内的集中化购物需要,较过往的分散化购物有了较好的集约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解决了搜索成本的问题,商品的集中化展示、公开化价格、即时性消费,大大降低了公众的搜索成本。中国百货商店的热启动阶段,正值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商品的有限丰富性,使得市场处于卖方市场,只要能进行生产、及时运输、进店销售,即可顺利完成整个零售过程,供应链的整个链条是缺乏弹性且固定化的,无需加载太多的条件约束。伴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崛起,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计划性供应链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多样性需求,百货商店发展逐渐出现疲态。外界对其归因于模式的更替需要,究其本质还在于缺乏弹性、效率的供应链的限制,直接阻碍了链条中信息、商品、服务的通畅性。

在整个过程中,百货商店并非是消极应对的,部分采取了自建物流体系,来加以应对,以寻求对于整条链的最大化控制,以及加速商品、服务、资金的传递畅通。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类并不经济的策略,大大推高了运营成本,且削弱了专业性。由于受限于成本及物流基础的约束,自有物流有着供给不充分的现象,这对于运输供给带来不小的问题,由供给端直接传导至了前端消费者。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在国外早已有所尝试,例如在1946年,美国的老牌百货梅西百货,就开始依靠UPS来进行货物运输,以实现更优服务、效率的传递,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增进了专业性,梅西百货由此具备了高效的物流供给能力,此类举措逐渐被美国百货业所逐步接受与采用。

02

超级市场阶段

超级市场的出现源于出行方式的便捷,公众有了实现大批量购物的能力。自助式的购物方式给到顾客更多的便捷,低廉的价格从经济上促进了营收,超市被认为是“零售业的革命”。超级市场不同于百货商店,在商品供给上有了极大的丰富,更贴近于公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大规模的批量化进货,赋予了超市更多的谈判优势,最终体现于低廉的商品价格上,为消费者带了实惠。对于超级市场本身而言,各环节的标准化,大大提升了效率,规模化促成了成本优势。在供应商方面,稳定的销售渠道、顺畅的终端反馈使其成为了不错的通路选择。众所周知的沃尔玛,其成功离不开对于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更关键的还在于整个供应链系统及物流体系的依赖,这是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包括仓储、运营中心、车队等强大的物流体系与设施基础,形成了规模经济,以保持更低的配送成本、更强的谈谈能力。拉动型的供应链管理,从销售终端反馈于采购、供应等各个环节,通过科技化手段链接各超市终端,实时反馈数据进行后台自动化处理,以实现商品的提前准备,整个供应链体系变得平滑与高效。

中国的超级市场道路,和国外有着不同,受限于公众的出行条件、消费能力等方面差异,都以小型化为主,那些大型超市大多都是国外品牌在中国的本土化。1991年9月2日,上海联华超市公司在一个居民区创办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市场,当时的营业面积仅二三百平方米。1995年后,家乐福、欧尚,德国的麦德龙,荷兰的万客隆,泰国的易初莲花和中国台资的大润发等大型综合超市才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超级市场所需的供应链体系,立足于消费者对于商品的极大丰富性、价格低廉的基础之上。百货商店的品类还是较为局限的,难以满足消费者全方位的生活需要,超级市场则为其提供了集中流通的机会,商品的批量化采购,更是摊薄了消费者的搜索、购物成本。其难点则在于丰富的SKU、高流转等对于供应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整根链条上的制造商、经销商、承运商都被调动起来,需借助于更为畅通、便捷的链接工具与形式,来确保商品流通的高效。

超级市场的繁荣,伴随着的是租金成本、人工成本上升和竞争的加剧,品牌商进入超市的进场费、端头费、堆垛费等也与日剧增,加剧了超市与品牌方、经销商的紧张关系。对于消费者而言,有限的超市数量,无法突破空间上的束缚,在空间、数量供给上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整个链路的多环节转运,缺乏对于技术、数据的支撑,还是相对原始的物理移动与运输,无法满足末端补货的及时性,从而影响了商品的供给、消费者的需求满足。

03

连锁商店阶段

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的存在,都未脱离中心化、空间性的约束,仅是实现了空间、商品、人群的聚合,在整个价值链的传递中,商品与服务价值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突破中心化、空间性约束,成为了促进下一阶段改造的动力。美国人创造了一类可以快速复制的经营模式,这就是连锁商店。其有着多样化的形式,包括便利店、专业店、社区超市等多种零售业态。各类主体间的合作形式也变更为多样,直营、特许等形式直接改变了单一经营的中心化形式。同时,其覆盖的区域也进一步拓展,更为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场景,在空间上有了突破,且在营业时间上也有了延长,提供了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进店消费机会。

连锁的出现改变了商业组织形式,开始由单体店向组合店方向发展,对于过往阶段的零售来说是一种全面的组织改革,也是品牌营销的初始。连锁出现于美国,但其较好的实践则在于日本,最知名的就是“7-11”。尽管“7-11”是美国品牌,但是在在日本却得到进一步的改造,除了其契合于是消费者需要的商品设置及场内服务外,重点还归功于在供应链上的优化,包括共同配送、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配货等,这一系列的变化直接改变了链上各方的处境,使其产生了协同,这是较过往所没有的,由此创造了惊人的坪效。

连锁的出现,迎合的是消费者对于效率的追求,在弥漫分布的门店、商品,消费者之间,实现“人-场-货”的精准匹配,这需要凭借顺畅的信息传递以及快速及时的商品补给,尽可能的去中间化、加快响应速度、提高配送效能等一系列的供应链要素改造。连锁业态的难点在于物流配送,小批量、广覆盖、高时效,这对于日常门店的补货、库存、配送提出了更高的柔性化要求。传统零售企业自建配送平台,在门店数、SKU不多的情况下尚可应对,但是一旦规模扩大、数量骤增,连锁企业自有的物流配送则需承担极大的成本,在配送的有效性上也难以保障。在此情况下,有时会转向依赖上游供应商的配送体系,但自建物流的高运营成本,直接推高了商品价格。无论是连锁零售的自有物流,还是依赖于纵向体系上的其他自有物流体系,高成本、低效能限制了连锁零售的进一步拓展。“7-11”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就是对于物流体系进行了改造,引入社会化物流,以实现共同配送等多种形式,较大改善了效率、成本。无论是供应商的直配、连锁企业的自配、还是第三方的配送或共同配送,最终旨在配、送、供、消个环节上的效率最优。寻求相匹配的配送形式与途径,以此来实现专业化的分工,成为了促进连锁企业延展的关键。

04

无铺零售阶段

前几阶段的零售业态切换,基于了工业革命、信息化技术的逐步深入,而发展至无铺零售阶段(在此不涉及较早历史上的邮寄零售,只特指网络零售),则依赖于互联网、科技化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以及多方对于现有模式的革新需要,有着内、外因的双重影响。互联网、通讯技术、物流体系的完善与提升为其提供了设施基础,而公众对于跨时空、便捷、廉价、丰富性的升级诉求,使得原本固定的零售场所变为更为灵活与虚化。无店铺零售,是一类不经过门店而直接向顾客推销商品或由顾客自动选购商品的销售方式,互联网的崛起,催生了网络零售的出现,使得整个线上市场变得异常活跃,这直接颠覆了过往的消费习惯与购物方式,也使得整个供应链上的各环节、主体的合作模式产生了改变,西方的ebay、亚马逊等网络零售企业,就是在此阶段崛起的新型供给形式。在整个网络零售体系中,会有着B2B、C2C、B2C等不同贸易形式,也会有着平台类、自营直销类等多类存在形式,这较过往的零售业态又有了进一步的丰富。中国的网络零售出现,直接撬动了整体零售体系的格局变化。在2006年,网络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网上零售额为5131亿元,而到了2017年,其占比达到了15%,网上零售额为7.18万亿,数十年间网络零售得以了快速发展。同时可看到,中国快递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快递的发展,近十年的快递量复合增长率为40%,2017年更是到了401亿件的新高,网络零售与快递保持了同步的增长,两者之间的互为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网络零售的对于消费者而言,有着相较于其他各类零售形式更为多样的需求满足,核心在于价格、便捷、丰富,其背后蕴含着对于供应链的要求。首先是价格,许多消费者起初在接触网络零售时,都是源于价格的优惠,在网购的消费群体中,以20-35岁为主力军,他们有着对于价格的高度敏感性,因为如何降低商品价格,而获得竞争优势则成为了关键。过往零售有着冗长的供应链环节,需要层层加成才能传递给到末端消费者,商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互联网的信息共享,使得中间环节得以逐级消除,使得商品价格能有在整个链条中透明的传递,原本逐级加成模式得意了改造。其次是便捷,核心在于链路的缩短、运输效能的提升,中国快递、物流体系的完善以及供应充足,为网络零售提供了供给基础,使得商品能在整张运输网上进行流动。最后,则是丰富性,过往零售业态都是限制于特定的时间、空间之内,受着物理因素的约束,使得商品品类被局限于一定的数量之内,难以被突破。互联网则能突破这一限制,使得商品的展示、呈现与供应能突破物理空间上的限制,变得极为丰富。在其商品的无穷丰富时,所面临的则是对于商品的仓储、运输等一系列方面的管理,这也时供应链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个点这可就是大事啦。

05

回顾与总结

通过对于零售各阶段的演变来看,作为零售的内核要素,物流要素是其必不可少的基础性依赖。在此可以可以有两个特征:其一,过往的实践证明,供应链整个体系所串联的各方主体,都在链条上实现着货物、服务的逐步传递,从初始的制造商到末端的消费者,都对于商品的流转、存储、配送等都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都需要要物流来进行供给,供给能力的充足状况与否,直接决定着各节点上的需求满足程度,进而影响着各类业态的形成与迭代。

其次,不同零售形式下,对于柔性供应链的需求程度有所差异。对于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连锁超市而言,商品沿着链路的层层传递实现着计划性运输与配送,加之市场发展阶段的因素,市场对于整个供应链的变革需求以及其重要性显现并不突出。但无铺零售,即网络零售出现之后,市场环境变得越发多样而复杂,消费者期望也在不断的提升,对于供应链提出了短链、迅速、个性的要求,这直接加速了供应链领域内的变革,其本身对于零售的影响作用也在日益凸显。

再次,供应链作为支撑体系满足着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零售的核心在于通过有形的商品、无形的服务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但是不同阶段的消费者有其不同的需求表现,历经了由单一至多样、低维向高维的转化。零售中的商品与服务并不能独立存在,这仅仅构成了零售的有形要素,其背后需要的是一个支撑体系来保障运行,这个支撑体系则是供应链,这相较于商品、服务来说显得更为重要,零售推动了供应链的变革,同时,供应链体系也支撑着零售的前行,以共同应对着市场、消费者的变化。

    最后,对于零售业而言,受之于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赋予了商品、服务、场景等要素的差异化特征,这几类要素可归结为零售中的外显性要素,是伴随消费者需求、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直接与消费者产生着交互,在零售的发展初期其扮演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随着历史的演变,虽然其依然重要,但是基础性作用却在进一步弱化。在零售的另一内核要素上,即供应链,是不外显于与消费者直接交互的,而是伴随着零售业态、形式变化而变化的。作为内核要素的供应链,对于零售的外显性要素提供着支持,以推动的零售整体的发展。在此意义下,供应链的已作为一类基础设施形式而存在,在零售这一领域内担负着基础性作用,而且这类作用随着不同的零售业态切换,正在变得越来重要的,成为决定零售成败的关键。通过外显性要素与内核要素的共同作用与切换,构建零售整个体系的二重性,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各自的特征。

对于供应链而言,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与形式,其中作为串联各环节的快递物流,则成为了供应链的核心。过往谈及零售、谈及供应链,快递物流仅仅只是货物、商品的仓储、运输、配送的承运方而已,在整个链条中快递物流对于价值链的收益获取是最少的,这是由本身的发展阶段及重要性所决定的。但是发展至今,这类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快递物流正在成为基础设施的搭建与提供者,包括了仓储空间、运输网络、运力供给等,这一系列的要素不是拘泥于自身的需要,更是支撑整个零售发展的需要。从未来来看,快递物流在整个供应链、零售体系中的价值会有越发的凸显,同时对于整个价值链增进也会有积极的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