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创业、买房、单身的90后们,从来没有想过的事。
01
所有你们想要的,必由你们的双手创造。
现在网上有一种论调,说“90后干掉80后的时候,从不手软”,这让巨妖这样的老阿姨听起来觉得十分刺耳。
但是人老了,总是要服老的,有个不争的事实:90后和00后的商业头脑确实比80后要高明许多,而且自然天成,无师自通。现今的时代跟过去10年相比已大有不同,因特网对生活的侵占,加速了知识、信息以及财富的迭代,但及时意识到这一点的人不多,90后算是第一批。
许是耳濡目染这新时代的缘故,他们从小就明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以及“创业要趁早”这两个道理。就是这两个“浅显易懂”的道理,80后常要到了而立之年才明白过来。而与此相比,在90后们十几岁的年纪上,这种道理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只不过在于有些人真的去实践了,而有些人却还在观望和积累。
所有自己想要的,都必经自己的双手创造。一方面可以满足自己在同伴面前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拖累家庭,很早就实现“财富自由”的梦想。
其实不管虚荣也好,傲慢也好,年少无知也好,这终究只是外界对他们的一种评价,就个人层面上来说,至少他们懂得将自己的欲望有效地化为动力。光是这种赚钱思路,就让许多80后“自愧不如”了。
其实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就可以获知,现在这一波90后,甚至00后的创业者们可以说是“来势汹汹”的。虽然少不了的是前期大批的炮灰,比如“神奇百货”的创始人王凯歆,上个综艺节目《我是独角兽》就拉了2000万A轮融资;还有靠卖学霸人设在电视上招摇的“超级课程表”创始人余佳文。
靠着“撒泼卖萌”获得千万融资的王凯歆,在“神奇百货”倒闭后卷款逃往美国,
顺便还去以色列等国旅游了一把。
他们虽然人前信誓旦旦,但背后却常常有不为人知的苦衷:公司管理混乱、创始团队经验不足、创始人沉溺于名望等问题层出不穷。投资人的钱用光了,创始人要不卷铺盖走人,要不就只能宣布破产,把公司该卖的都卖了,来抵一些投资人的钱,当然,跟投资人砸下去的巨款相比,那些资产不过是杯水车薪。
至于一开始他们在综艺节目上说的那些豪言壮语则烟消云散,而对公司员工和投资人的承诺也自然无法兑现。在14-16年,有类似遭遇的90后创业者还有“脸萌”的创始人郭列、卖情趣用品的“炮否”创始人马佳佳、“空空狐”的创始人余小丹。不过,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毕竟是努力过,算是作为反面教材提醒了后来的创业者们“什么不能做”。
17年7月,王凯歆疑似又卷土重来,高大上的创业项目背后,是大家熟悉的微商套路。
而经过这一轮的披沙沥金,让真正有实力有智慧的创业者成为了中流砥柱。比如B站的创始人徐逸、14年就入选福布斯中国创业排行榜的高阳、ofo创始人戴威、渡鸦科技创始人吕驰、Teambition创始人齐俊元等。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头脑清醒的90后始终明白:所有他们想要的,必由他们的双手创造。
02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为别人打工。”
这是团队协作工具Teambition创始人齐俊元的话。他在16年已经接受了腾讯的战略投资,可以说是前途大好,而且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毕竟金主爸爸实力傲人,只要自己不是玩儿得太差,公司就不会垮。
这个长得有点清秀的90后男孩是个绝对的高智商宅男,8岁就已经在上海的围棋排位赛中取得名次,初中成了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还是中学生的他就常常帮父亲带的研究生做实验,以此来换些零花钱。得益于父亲生物研究员的身份,他从初中开始就泡在实验室里。本来以后的大学专业也应该是这个方向的,但通过对父亲的工作状态和他学生的学习状态的了解,让他对中国的研究水平和环境大失所望。
父亲50多岁了还经常在实验室里工作到一两点,让他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拿不了诺贝尔奖,于是及时调转方向。他顶住家里的压力选了经济管理学院,Teambition是他的第二个创业公司,而他的第一个创业公司,效仿的是美国施乐实验室,做的是在线医疗档案的存取和在线诊断。
虽说也获得了25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但当时的线上医疗市场还未成熟,大多数国人的观念还没跟上他的,所以在他大四的时候,第一次的创业失败了。原因大概是他做的产业不接当时的”地气“,推广的难度可想而知。员工走得只剩下他和另外一个做后端的技术员,女友也与他分手。
但他没有被这些挫折击败,而是又一次调整方向,重整旗鼓再次发力,终于找准了用户的”痛点“——公司和组织内部沟通协作的效率低下。这就亟需一个工具来更好地解决这个团队成员和管理者都颇为头疼的问题。
实际上,Teambition最开始也是由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做信息系统起家的。只不过沿用的是第一个创业公司内部已经在使用的协同软件的改良版——后来齐俊元自学编程知识,对此系统进行了更新换代。
现在很多90后的想法都跟他一样,并不觉得按部就班地当别人的“下属”是一件保障终身的事情;就业自由、择业自由的大环境下,或走或留看的不再是你对企业的“忠诚度”,而是看你在企业中是否“有价值”。
如果没有价值,老板随便一个理由都可以把你开了,不管你之前做了多少苦功,对同事又是多么地和煦温柔;如果你有价值,老板不但轻易不敢开除你,如果你想离职还会被重金挽留,同事也会以你为中心形成一个小团体,这个时候你就是领导者。
90后的焦虑已经不在于是否为老板打工,而是在苦苦思索为自己打工时,是否选对了方向。齐俊元知道自己是要干大事的人,但具体做什么方向,还是他在不断地试错中一次次调整过来的。没有谁能告诉你,你做这件事就一定赚钱,但如过你肯动脑子,而且坚持不懈,那么结果就一定不会太差。
03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份工作可以养我到老。”
琳琳现在大学毕业三年,就已经换了不下8份工作,不过她现在已经稳定在某互联网教育公司9个月了。她说,这就是她要寻找的行业,有利可图、上升空间可观,而且跟她的兴趣十分契合——不出意外的话,她将在这个行业投入她毕生的精力。
说到她之前的工作经历,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有的是上班不到一个星期就自己不干了的,有的是试用期结束后签合同的时候觉得合同不平等决定离职的,有的是跟同事看不对眼离职的,更多的则是迟迟看不到升职空间,公司团队气氛不好,以及老板抠门离职的。总总原因,不一而足。而她这8份工作涉足的行业也是各个不同:有金融、有保险、有地产、有互联网,总之是让我这个80后的老阿姨目不暇接。
不过当我问她这么频繁的离职是否会影响HR对她的判断以及职业规划时,她说,她参加这些面试也好,试用也好,都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而已。
就像玩游戏,总是要多砍几颗白菜练手,才能知道自己适合用鲁班还是后羿;工作这种事情,就是一种相对严肃的职场游戏,虽然她在大学时期有固定的专业领域,但这个时代并没有限制哪个专业的人不可以做另一个专业的事情。只要你的专业知识达到“基本够用”的标准,并且在表达上让HR觉得你是一个靠谱的、有理想、有激情的人,那么跨界工作也不是那么难搞定。
看起来她对应付HR很有一套嘛,我开始有点佩服这个丫头忽悠的功力了。就算是“忽悠”,背后也有实力在的。其实我也觉得,能不能进一个公司,好像实力因素只占40%,剩下的60%跟你能不能忽悠好HR有关。
对于很多大学毕业生,感觉HR怎么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看谁都不爽,但婷婷能够跳槽这么多次依然得到HR的接纳,说明她真的有过人之处。于是我接着问:你觉得你面试那么高的通过率,到底是靠的什么?
她回答:其实HR看起来千奇百怪,但本质上都差不多,他们接受的都是同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教育,都是从公司挑选人才的角度出发,所以要搞定他们,首要就是摸透他们的用人心理,投其所好就可以了。
虽然琳琳说得简单,但我知道她实际做的可没有这么简单。她的英语水平很棒,之前在大学时就曾是某知名字幕组的成员之一;她爱好运动,每天晚上的夜跑都会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她嗜好读书,图书馆到住处的线路是她走得最多的地方。
北上广深很流行的“荧光夜跑”活动。
互联网时代,跟不上不断推陈出新的名词概念就很容易被时代抛弃,她的英文好,可以直接浏览国外的第一手咨询;她的朋友圈广,可以很快获知别人了解不到的“行业内幕”,而且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自然就训练了优秀的交流能力,培养了开朗的性格;她会去系统地学习与自己的成长相关的知识,不被零碎的“信息洪流”冲淡了注意力。
那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在互联网教育行业一直做下去,一直做培训讲师?
她的回答又让我小意外了一些: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份工作可以养我到老,但是工作和行业又不同,工作可以换,但行业我一旦选定了就会义无反顾。我相信只要持续在这个行业精进下去,就一定可以成为这个行业里的“专家”。只要我成为了“专家”,无论走到世界上哪个公司都会受欢迎的,而且我的工资待遇还会随着我的经验值增加而水涨船高。琳琳说完,自信地冲我眨眨眼,我知道,我这个80后在她看来是有点榆木脑袋了。
琳琳与我的对话就到此为止了。但关于她身上的一切,都给了我特别大的启发。
为了保证自己的“软实力”强于别人,她虽然表现得很轻松,但背后做出的努力却不容忽视。这也许就是她不断尝试新的可能,却从不被职场抛弃的原因吧。
04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靠婚姻牟利。”
90后,真的是80后的快捷进化版,是一种做什么都拥有快刀斩乱麻般洒脱态度的生物: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情感上。
“我从来没想过要靠婚姻牟利,如果没遇到真心对我好的,而且两个人在一起会更好的男人,我没必要改变现状。”这是我认识的一个研究生毕业的学妹对我说的话。她今年26岁,正是一个微妙的年纪。既然带有少女的天真烂漫,也有一点点熟女的理性倔强。
就叫她“鱼丸妹”吧,因为每次和她出去吃饭,她最喜欢点一份鱼丸粗面,然后挑出里面的鱼丸细细咀嚼,“咯噔”一下将鱼丸吞下去之后,一脸满足的样子——像极了体态憨厚,人见人爱的麦兜。
但说实话,她的心思可比麦兜要深多了,身材也不似麦兜那么庞然,因为她长得不差,人又机灵可爱,自己赚的钱也懂得拿来打扮自己,所以追求者众多:经常看到她无奈地在朋友圈晒某某某送的礼物,去不了求带走的演出门票,或者直接在周末跟我逛街时,拉上一个“电灯泡”当买单的冤大头。
其实倒不是她不拒绝,这都是男人自愿的,只要能见到她的样子,就觉得开心不得了。而她大概是不好拒绝别人的约会要求,又不想一个人赴约吧。
其实我见到两三个算是过得去的,问她正是恋爱的时间怎么不从中挑一个正经去谈一谈?也省得天天接受男人们的花式追求感到心烦。她却总是笑着摇头,说:条件好又怎样?我又不着急把自己嫁出去,更不想像个没见过钱的女人一样看到一个条件不错的男人就硬扑上去。
我问:那你想谈什么样的恋爱?
她说:其实我在大学期间就处过几个,但总是一约会就感觉不对劲,我也不耽误他们,马上就跟他们提分手了嘛。倒不是说我的要求有多高,只是月老他不愿给我牵红线嘛,我有什么办法?我也很绝望啊。至于想谈什么样的,可能真的是没有眼缘吧,没有那种一看到他就很动心的感觉,不然就是大男子主义居高临下那种,我要是那种都能接受,我才是傻子呢。
我又问:那你连恋爱都不想谈,对人生大事难道就没有规划么?
呵呵,你是不知道我的过去,我大学的时候不想谈,正是因为高中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啊。
接着她就开始对她的高中往事娓娓道来:原来她高中时候喜欢上隔壁班一个男生,给他写过情书,却被男生的母亲从书包里搜出来拿到学校跟老师告状。这件事情闹得很大,老师叫了她的母亲来学校面谈,对方母亲说的话很难听:“我们家儿子是要出国的,你这个一穷二白的小姑娘别想占我儿子便宜!影响他学习成绩,你担得起这责任么?!”
听到这句话,鱼丸妹几乎就要凝固在当下,她心里觉得这个她暗恋的男生一定对她不反感,不然不会把情书带回家;然而他的母亲一上来就对她兴师问罪,丝毫不顾她一个女孩子的自尊,把她描述成那种拜金物质女,这简直是对她的侮辱。
这还不算最让她失望的,最失望的是那个她喜欢的男生看着她这样被骂,就缩在墙角处,低头漠然不语,一点没有反抗地就屈从于母亲的权威。她后悔,后悔自己竟然喜欢上一个不懂得维护女孩子的懦夫!这件事以后,“鱼丸妹”就转学了,再也不用面对同学们的指指点点和这位“志存高远”的男同学躲闪中带点愧疚的目光。
长大后,看了那些热播的相亲节目,回头想想,这种一个男人夹在自己和他母亲之间的模式,多么像婚后的婆媳相处模式啊。如果一个男生在最开始的阶段都无法维护你,你又哪来的勇气将你的一生都托付于他?
女人都不傻,如果她表现得傻,那只是因为她对你还有期待,期待你可以对她好一点,多照顾一点她的感受。如果这个男人在刚开始的阶段就唯唯诺诺,没表现出来一点“护你周全”的勇气,那以后还能有什么盼头?——女人这么做,只不过是出于一份爱情里的善良,一旦男人让她们失望,她们也会顿时“大梦初醒”,好像换了一个人。
既然你认为我是图你的什么才想跟你在一起,那我干脆谁都不去依靠。既然你觉得我配不上你(家儿子),那对不起,恕不奉陪。
鱼丸妹告诉我,其实她约会过的那些男生,不是不懂得体贴女生,就是好像时时防着她,好像怕她随时抢了他家家产似的。男人有时候真的很搞笑,连看个电影都想要个回报,如此急功近利,还说什么女人拜金,真的很讽刺。
05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套房子可以带来安全感。”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套房子可以带来安全感,三套可以。”拿着一线城市的工资,却在家乡四线小城市买了一套房子的婷婷这么说,原本以为买了一套房子自己就会安心的她,最近的想法又变了。
她声称:买房子是她做过的最正确的选择,只不过位置选错了。因为房子远在家乡,平时在深圳工作也住不上,只能每天通过手机“云吸房”。久而久之她发现,远水还是解不了近渴——每天上下班通勤的劳累还是在磨损着她对于生活的激情,这个时候她才意识到:房子作为女人的定心丸,还是离自己越近越好!
可是……深圳的房子,除非她一夜暴富,否则她就是在现有岗位上再工作个100年也买不起的!所以,寻求在市郊或在临近城市买一套房子又变成了她新的兴趣所在:每天在地铁口看到那些别人避之不及的房产中介,她都是直直地迎上去,拿了他们手里的营销单,好奇地问问这,问问那;那些中介平时都是被人拒绝惯了,这下有个主动来问的,都以为生意来了,所以对她也是分外热情。
于是每逢周末,她都会抽出一天时间去实地地看房子,跟各种中介周旋,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套信息”。她是有买房的意象的,但是具体要买在哪里,成为了让她纠结的一件事情。毕竟第一次购房算是有了个小小的失误,第二次她可不允许自己再犯错了。
她今年年底才到30岁,自己在公司里的职位也已经到了短时间难以上升的“瓶颈期”。到底是回老家住自己的新房子,还是继续留在深圳,做一个漂泊客,是她这个人生关口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过她看起来很轻松,当我问她为什么不干脆回家乡的时候,她回答:你以为我是靠的什么才能在家乡买房的?家乡的工资能支持我这么快地又打算买第二套房吗?想想还是不可能啊,纵使家乡有千般的好,但我还是回不去了。
我现在的打算是在深圳郊区买一套房子,然后有可能的话,再到沿海一个风景好的地方购置一套房产,等以后自己度假的时候用。我觉得总共三套房子,才可以让我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有了房子作为手上的筹码,以后要结婚时,人家男方也不好叨叨你的不是了,毕竟没钱才会理亏。而且这个属于婚前个人财产,也不会跟以后的老公平分哦。
那你已经买的那套房打算怎么办?我问。
她说,现在的中国,房子买了就不会亏,等装修好了让我父母养老呗,或者给我自己养老用。毕竟家乡没有雾霾,生活节奏又慢,邻里之间的关系还是很热络的。走在路上,经常会碰到那种看着你长大的街坊四邻,你的小学老师,你的初中同学,那种熟悉的感觉很暖心的。
我想等我老了,赚了足够多的钱,也就告别这种尔虞我诈的战场了,回到家乡,跟这些见证我成长的人在一起住挺好的。虽然有的时候她们有点过于八卦了,不过这也算是她们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大概等我老了也会喜欢这份热闹吧。只不过,现在还年轻,还不是岁月静好的时候。
房子对于女人的意义,大概就是即使你前面是悬崖万丈,但是回头一看,背后有一张温暖的,只属于你的大床无条件等着你。它虽然不会说话,却在无声地告诉你:放心去闯吧,有我在呢。
90后们真的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如就让我们搁置争议,共同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