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门食味八面来风 美食

打烧饼

2018-05-21  本文已影响160人  写字对手

按:吃过酥油烧饼、千层饼等各式各样的烧饼,但烧饼的清幽麦香、脆黄可口的老味道始终无可替代。目前,当地虽有类似的打烧饼卖,但品相、味道和手艺都没有了记忆中的模样,故深感遗憾有时也不失为一种美好……

听母亲说,我很小的时候,每天还倦在被窝里,爷爷就挑着起五更打好的烧饼出门了,十里八乡扯着脖子走街串巷地吆喝:“打烧饼的要”。那个年代,乡亲们只有在过麦收秋的时候,过晌顾不上做饭时偶尔换上几个安慰安慰肚皮。大约到我六七岁的时候,有一阵子两个弟弟突然对“做买卖”的游戏特别热衷,正好赶上在公社老院里搭台唱戏,爷爷这个老戏迷也早蹲在台下看戏去了。母亲就操起祖业,打起了烧饼,准备让我们哥仨拿出去卖,体验一下生活。

打烧饼,先要盘好那个砖砌的火炉。这个可特别讲究,要熟悉这行当的才行,否则炉火不旺还容易憋烟。爷爷说过,要准备红砖若干,放在大盆里用水浸泡透,大拇指头粗细的钢筋,要求焊接成炉膛大小的正方形架,架子眼儿可以筛过炉灰炉渣,3-5毫米厚、40-50公分见方的铁板,中间要割成直径6-8公分的圆形炉口、土泥要用麦秸加水搅拌成粘稠状。准备停当后,先用红砖砌成立方体状的炉膛,底部长宽各约50-60公分,一层红砖一层土泥加固,向上砌去,约15层到20层后炉膛外体完成,然后用土泥在炉膛内部涂抹内膛,形成一个两头略细中间肚滚圆的抱瓶样子,下部细口处安放已焊接成正方形的钢筋架,顶部细口处安放圆形炉口,再用土泥将上部平面抹平,最后用土泥围上一个留有15公分高、10-15公分见方缺口的圆形炉脖,这样平时做饭时风吹过来热量也不容易跑掉,还可以用来打烧饼。

母亲手脚很麻利,不一会儿就准备出两升白面,花生油、红糖色儿、芝麻各一小碗,半碗加入适量面粉的红糖,一碟花椒面和食用盐,动手做了起来。只见母亲先在炉脖上安放了饼铛,接着把炉火烧旺,就用白面掺上适量的温水,开始和面,搅拌均匀后,取出放在案板上揉到软硬适度,再抓成小孩拳头大小的面团若干,轻轻按成巴掌大后,在中心放入适量红糖面,或刷入适量的花生油和少许花椒面、食用盐,再放上一小块面团,捏住口继续搓揉成圆形面团,再放在案板上赶成2公分厚、直径15公分左右烧饼坯子,在放红糖面的坯子一面刷上红糖色,周遭撒上芝麻中间留白,放花椒面、食用盐的则全部均匀撒上芝麻,作为糖烧饼和油盐烧饼的记号,然后将其逐个放在已经刷过油的饼铛上,待底部变硬后,立即用木铲翻个儿,2-3分钟后就可放在饼铛下方炉口上方,排靠在炉脖内侧,并不时地用事先制作的圈铲来回翻个儿,推动着沿炉脖转着烘烤,约3-5分钟后就可以出炉了。约莫半个小时功夫,一炉烧饼就打好了。

那天,我们哥仨除了自己解馋外,还拿到戏台下去卖,记得还没来得及吆喝就让人全包了,有一个看戏的奶奶没吃着,还搬着马扎追到家里买走了20来个,本来母亲想给我们哥仨制造个体验生活的机会,却着实忙了一整天,累得腰疼了好几天。一晃40多年过去了,这门手艺也已经传过了三代,但打烧饼透着清幽麦香、脆黄可口的老味道始终未曾远去,每当过年回到老家的时候,我最馋吃的就是母亲亲手做的打烧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