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产品大学

从一个产品需找纯粹的快乐

2015-10-07  本文已影响338人  zeroByte

现在他需要做的就是投产、进货、制定流程、创造品牌、设计营销方案、建立销售团队、筹集资金等等等等事情,以使他的想法变得有价值,我猜想他是不愿意做这些事,因为他的想法仍然还只是个被锁在某个壁橱里的原型。
他与大多数人一样,比起白手起家建立一个画笔公司,他有更好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做
《切蛋糕》第一章

初衷&愿景

差不多两年前开始做我现在的业余项目,一个关于城市记录的分享网站。当时的初衷还是比较轻的,直到最近反思觉得越来越重了。

  1. 借国内在线地图大战,做一款以地图为入口的产品
  2. 让散落在个人、组织的老照片能有一个共享平台(城市博物馆),因为一张对你已经非常熟悉的老照片,也许就是他人寻觅很久的记忆。
  3. 通过做这么一个产品,能和身边的小伙伴组一个自组织、学习型的敏捷团队

作为自己的私心,因为从小在钱塘江边长大,却鲜有江边住家影像的记录,因此希望有那么一天,有人能在网站上分享那些记录。

实验&学习

两年来,我们从一个在线地图页面开始,搭建了一个轻博客的分享社区网站、同时运营一个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
由于这两年刚好是移动端的井喷期,我们也添加了一些微信公众号的自定义开发,实现了一些有趣的小功能。
在一个非纯IT行业的团队里尝试推广敏捷方法,完成了一系列的里程碑,但大部分还是局限在技术领域。
个体来讲,一直在往全栈工程师发展....

反思

虽然不是在这次互联网浪潮的浪头,但我们也是在这股大浪中经历了技术、市场的的变革,从我们内部来说:这是一次试水。
而这一次试水的后一年,显得有些乏力与迷失,在一个月前翻出的项目日志里,很多现在的问题与结论其实在项目早期都有假设与预案,但没有及时处理及改善。
项目目前的一些推进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业余项目,成员能贡献的时间较少
  2. 初期上线半年中未有效利用用户的反馈,进行产品及运营方案的修正,加上紧接着将近半年的停滞期,错过了产品吸收第一波“尝鲜”用户。
  3. 在第二年里,产品明显缺少用户反馈,成员参与的动力无法持续维持
  4. 在敏捷方法的推广中,缺少一个有经验的coach带领
  5. 缺少定期对手头问题、反馈的总结与回顾

关于精益创业

做这个项目前,有在网上下了个“好心人”整理的PDF,基本上把lean startup相关的知识点,及其个人的理解都整理进去了,当时泛读了下,自以为掌握了要领,也就丢在一边了。

  • Entrepreneurs are everywhere 创业者无处不在
  • Entrepreneurship is management 创业即管理
  • Validated learning 经证实的认知
  • Build-Measure-Learn 开发-测量-认知
  • Innovation accounting 创新核算

这次国庆节买了纸质书,从头开始在看,还是有不少新体验的。

我时常把自己做的项目和生意区分开来,一直把它作为一个实验,因为内心真的是想要打造出一款针对城市老照片的产品,可以是功能层面上的革新,也可以是运营层面上的革新。
而这个过程中,是无法用传统模式去衡量自己的进展的,敏捷方法也只是按一定的方法论去提交产品,当中涉及的反馈主要是从Stakeholders得到的对功能的反馈,这个前提是已经有比较明确的产品受众,而对于我们,并没有这样一群角色,因为还并没有获取到第一批用户。

书还在看,加上最近媒体吹响的又一轮“过冬论”,也反思了一些对于创业的认识。以前总觉得,干IT等得不就是那一次拼搏,并且自己也为此一直在积累,但是久而久之会发现,也许只是对于企业运作、管理、甚至只是对功能实现有很强的好奇心罢了,开始会考虑去更大的平台获取更多知识,而不是轻易的通过去小平台或者创业来全身心投入。

就像文章开头的主人公,他知道自己的点子不错,但也许他的热情也只是到这个点子而已,最多做一个POC。

对于创业公司,特别是新创企业(startup),可能刚开始什么方法论都用不上,因为你连团队都搭建不起来,而找一个风口,接着拿风头的钱烧几年,这又能有多少收获呢。如果那些经历最终没有转换成经验,那从lean的角度就是浪费,而将经历转换成经验的过程是需要理论知识辅助的,这是假期在家看书最大的体会

后记

的机会来临,请不要放弃。
注意,是你的机会来临,你的机会来临,你的机会来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原标题 《从一个理想主义项目对创业的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