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没素材、没灵感,怎么破?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初看起来,这句话灵感和汗水是独立的,而回顾爱迪一生,他不只一次说过,一次次实验、不断实验……
这说明,汗水和灵感是密不可分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浇铸了这百分之一的灵感。
换个角度解释,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前期的准备和付出,那稍纵即逝的机会或灵感,怎么捕捉得到呢?
对于写作来说,所谓的灵感,不是灵光乍现的那一瞬间,而是之前付出了大量时间积累,不断的思考,换回的灵感爆发。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给了我们一套简单又有效的素材积累办法,也就是通过记录笔记来梳理原创素材。日常生活工作中,搜集什么样的素材,怎样记录在册,以及这些素材如何升级成为创意和灵感,书中做出了详细的讲解。
作者奥野宣之在日本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前,不管工作还是生活,它都坚持使用笔记本记录,这种生活方式在当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笔记本记录的整理方法也源于他本人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它给很多人带来了不一样的读书体验。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书中的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如何搜集素材?
第二个重点,怎样将素材记录在册?
第三个重点,创意:从素材到灵感的升级
第一个重点,如何搜集素材?
搜集素材有很多方向,但是这三个工具要重点使用——眼睛、大脑和心。
用眼睛看,用大脑思考,用心感受。比如,一张照片,让你想起了十年前一桩杀人案;一篇读书的报道,引发了你对读书是否有用的思考;一个纽扣,拨动了你内心最敏感的心弦。
素材库要记录的是让你疑惑的事、在意的事、新奇的事和你的所思所想,不是记录所有有用的信息,而是对你造成极大触动的信息。这是积累的前提。
那么,现在开始记录。
A.葱鲔火锅式记录
一道菜里有大葱和鱼肉,用大葱鲔的鱼更入味,更鲜美,鱼和大葱在读书笔记中分别指的是摘抄和评论。
鱼,摘抄,记录下源信息,段前用️️️️️圆圈标注。
大葱,评论,写下自己的感想,段前用️五角星标注。
这里重点记录自己的感受,只有打动自己的才能打动别人,从而升级为原创的素材。
举个例子: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对我触动很大,一语惊醒梦中人。
B.发现新知
旅行的时候,看到很特别的街道或物品等,在当地人眼里也许觉得没什么稀奇,但你发现它很与众不同。
比如南京地铁卡,是像硬币一样的东西,南京人不觉得这有什么稀奇,可北京人也许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北京地铁卡是长方形的纸片。
也可以将南京地铁卡带回来,用胶带贴到本子里,注意,一定是原件,不是照片,因为再次看到时,可能通过感受到它的质感,帮助获取灵感。
同时,用“葱鲔火锅式”写下自己的感受。
C.纪念品
与友人见面聊天,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话,让你顿感醍醐灌顶,要把这句话记录下来。
那么,你可以带回见面餐厅的纪念品,比如杯垫儿,甚至可以把那句话记到杯垫上,拿回来贴到笔记本里。用“葱鲔火锅式”写下自己的感受。
当再次看到这个杯垫时,可以很快想起当时见面的场景,以及当时自己的感受。
D.裁剪信息
一本打动你的书,可以把它的腰封剪成笔记大小,贴在本子里,腰封是一本书的精华。
一份报纸或杂志,虽然现在看报纸的频率比以往低很多,但是纸媒仍然有它的价值所在,如果遇到想记录的事情,可以裁剪下来,贴到本子里。
一张照片,促动心灵的,贴到本子里,如果是电子照片,打印出来再粘贴贴上。
用“葱鲔火锅式”分别写下自己的感受。
E.生活或工作日志
有时当你想记录与众不同的东西时,发现什么都没有发生,无从下笔,这时可以通过记录生活的点滴或工作日程缓解压力。
这些未经加工的工作生活,也是灵感来源的一部分。
这个日志,不要求每天都记录,就一个宗旨,看心情。
奥野宣之的生活日志:
【130725】早晨,R:《劝学篇》,E:蛋卷、米饭,现在要去大阪,在地铁上读报纸。
记录时,你可能会突然想起,早餐时和家人的谈话很有趣,顺便多记几句,不知道该记录什么的问题就解决了。
总之,那些触动心灵的事件要记录,那些未被雕琢的生活或工作也可以记录,重点在于输出自己的感受和事件,才是原创素材的开始。
第二个重点,怎样将素材记录在册?
简单来说,素材记录在册的方法就是将五花八门的信息手写在同一个笔记本上。
详细讲解一下记录方法。
A.一元化:准备一个笔记本,将所有的信息记录到一起,会议纪要、简报、读后感、照片、纪念彩页……
它就像一个玩具箱,可以不假思索的将散落的玩具投到一个袋子里,这样耗时短、拿取方便、坚持下来比较容易,而且具有极高的自由度,易产生灵感,如何产生灵感,在第三个重点详细讲解。
看看奥野宣之的笔记本,记录的都有什么:
[130708]餐馆的宣传卡
[130709]书评《第一次普选和选举海报》
[130710]《朝日新闻》报道《对参议院选举中各党派获得议席的预测》
[130711]某次聚会的流程和收到的名片
[130712]读过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论文集锦的打印件
B.手写记录:不建议使用手机记录,我们习惯打开手机,先看留言,然后回复,再浏览朋友圈、网页推送新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本来要记录一瞬间的感受,也不记得是什么了……
另外,手写虽然费力,但印象深刻,便于抓住一瞬间的感受,能更好的灵活使用,把点子用到生产力上。
下面说一下,记录时的小细节,帮助笔记本条理清晰。
C.时序化:所有的信息都记录在一个本子里,要有区分的规则,按照时间来标记,年月日分别取两位,如【180425】,就是2018年4月25日。
笔记本也要标注序号,标注在封皮以及书的切口处,假设你已经写了102本笔记本,在封皮和切口写上102。
D.记录时可简化语言,比如R=阅读,M=电影……节省手写记录的时间。
E.分隔线,每两篇文章之间用分隔线隔离开,就不会混乱。
F.附上小标题,为了长久记录和翻阅。比如写了一篇读后感,那么,在日期后面标注读后感的标题。
G.空行书写,不要把内容写的密密麻麻,需要留出一些空间,为了日后重读笔记时记录新的灵感。
H.黄金地段,把一个笔记本的第一页和最后一页留出来,作为空白地带,可以装家人的照片或者一句特别感同身受的话,让笔记本更灵动。
I.索引化,如果笔记本数量增多,就要用电脑存档,去芜存菁,方便日后查找。
将笔记本序号,每篇文章的日期标题记录在电脑表格里即可,不用记录其它内容,只是为了日后查找。
奥野宣之写了十年,大约有200本,利用索引的方法,很容易查找。
将所有素材记录在同一个本子里,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如果素材库分类的话,经常会有困惑这条素材该记录在“想法”里,还是“新事物”里?一个笔记本就不会有这类问题了。
第三个重点,创意:从素材到灵感的升级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这是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其《创意的生成》一书中如是说到。
创意就像做菜,一块豆腐,可以做成川菜、东北菜或者广式甜点,豆腐的品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烹制。
创意一共有四个步骤,收集信息、思考、重组和成果。收集信息就是之前讲到的素材积累,这里从思考开始说。
A.思考
现在,你已经在一个笔记本里积累了很多素材,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所有信息写在一起,而不是分类整理,原因在于灵感有时候是这么来的。
比如你喜欢喝牛奶,收集很多牛奶素材,同时你看到一篇体育报道,觉得很有趣,也记录在素材笔记本里。
在翻阅笔记的时候,同时看到两条记录,可能会突发奇想,假如锻炼肌肉,加入蛋白牛奶,说不定不错哟。
所以,这种大杂烩的记录方法,比较适合没有创意的人。
再举个生活日记的例子,奥野宣之记录某一篇的生活日志如下,“我在地铁里读报纸,看到北陆新干线的年表,用手机应该就能看到,但估计是不会看的吧。”
言下之意,这种年表是数据的罗列,这么无聊的内容,谁会看?自己为什么会看这种无聊的内容呢,而且还看得很详细。
当重读这篇笔记时,奥野宣之一下就明白了,这就是纸媒和网络媒体的差别。因为报纸整个版面所有信息全部映入眼帘,即便对某个话题不感兴趣,也不得不瞄一眼,而网络媒体,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打开点进去查看,这也是为什么网络媒体的标题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对于写作来说,这个素材可以用在,“是选择纸媒还是网络媒体”的话题上。
重点提示一下,整理素材的笔记是要经常重读,经常思考的,灵感才会不经意间驾到。但不用很刻意,可以闲来无事,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翻翻看看。
B.重组
越是多样化的组合,越容易迸发出奇妙的灵感。
想要更多的组合,就要暂时跳出笔记本,使用一下其他工具。这工具也很简单,一个是名片大小的卡片,一个是A4纸张。
名片大小的卡片适用于写长文,比如写书。
这个工具这样使用,重读笔记时,把与写书的主题相关的内容找到,即便有不理解的内容或新奇的点子,只要与主题有点关联就摘抄下来,写到卡片上,字数控制在八十字以内,写要点和出处,比如第10个笔记本里的130713的话题。
然后将这些卡片在桌子上铺开,像打扑克牌一样洗牌,再排列组合,越是平时看起来不能组合到一起的,越可以尝试,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出人意料的新点子。奥野宣之在写《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时,就是使用的这个方法。
另一个工具,A4纸,适用于一万字以内的文章,或某个主题的思考。也是移花接木的方法,将笔记本的信息移到A4纸上,获得灵感。
比如奥野宣之准备写一篇文章,关于年轻人就业问题,要想写出自己的深度,只能使用原创素材库。
去笔记里找到相关内容,写到A4纸上:
关于求职与相亲同步进行的女大学生的新闻报道(186/130129)
通过著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镀金的(005/101207)
年轻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游行示威热潮的论调甚嚣尘上 (102/120311)
捷克作家恰佩克:“为了生活而工作,但工作同时也是生活。”(186/130205)
可否用生产性来衡量业绩(186/130210)
根据这些素材看看能不能写出初稿,如果不能就继续找一些素材,经过重组和构思,文章一定会迸发出一些新点子。
C.动手变为结果
之前提到的是方法论层面,要让它落地生根,还要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动手。
从素材积累,到思考,再到重组信息,便能够构思一篇文章,之后就是动手写文章了,只有不断的写,不断的练习,才能将灵感真正变为结果。
勤于动手,思考才会前进,要让手经常处在活动状态,记录素材,记录感受,输出文章,笔耕不辍。
所谓灵光一闪,并非仅靠成功的意愿就能产生的。而是要不断的付出,与自身体验的结合。
创意来源于日常的素材积累、来源于自己的所思所想,加之辅助的方法,灵感不会像想象那么可遇不可求,重在积累、思考、重组和动手。
总结
网传,爱迪生的这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后半句,大意是百分之一的灵感更重要。
这个后半句已经辟谣,爱迪生没说过这后半句话。
但我想说的是,这后半句在某种意义上没有错,灵感真的很重要,但是灵感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经年累月的积累,灵感是光临在那些有准备的人身上,一定是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才会有灵光灵光乍现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