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抄记

理性——人类的特征

2017-10-13  本文已影响8人  革易

(一)、理性是什么

理性始于思想与说话。人类是从本能生活中解放出来的。依本能为活者,其生活工具寄寓于身体,是有限的。而人则于身体外创造工具而使用之,为无限的。依本能为活者,一生下来便有所能,而止于其所能,是有限的。而人则初若无一能,其卒也无所不能——其前途完全不可限量。

各种本能都是营求生活的方法手段,——皆是有所为的。当人类向着理智前进,其生命超脱于本能,即是不落于方法手段,而得豁然开朗达于无所为之境地。他对于任何事物均可发生兴趣行为,而不必是为了生活。

盖理智必造乎“无所为”的冷静地步,而后得尽其用。本能生活,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不须操心自不发生错误。而人类生活处处有待于心思作用,即随处可致误。错误一经自觉,恒不甘心。没有错误不足贵;错误非所贵,错误而不甘心于错误,可贵莫大焉。

(二)、两种理和两种错误

西洋偏长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国偏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从前中国人常爱说“读书明理”一句话。这个理不烦解释,中国人都明白的。它绝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却同此一句话,在西洋人听去,亦许生出不同的了解吧。中国有许多书,西洋亦有许多书;书中莫不讲到很多理。但翻开书一看,却似不同。中国书所讲总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耻、爱人、公平、信实之类。若西洋书,则其所谈的不是自然科学之理,便是社会科学之理,或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此,当你说“读书明理”一句话,他便以为是明白那些科学之理了。

科学之理,是一些静的知识,知其“如此如此”而止,没有立即发动什么行为的力量。而中国人所说的理,却是在知识人们的行为动向。它常常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话,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它尽可是抽象的,没有特指当前某人某事,然而是动的,不是静的。

动物倚本能而活,几无错误可言,更无错误之自觉;错误只是人的事。人是极其容易错误的,其错误亦有两种。譬如学校考试,学生将考题答错了,是一种错误——知识上的错误。若在考试上舞弊行欺,则又是另一种错误——行为上的错误。前一错误,于学习上见出低能,应属智能问题;后一错误,便属品行问题。智能问题出于理智有关,品行问题与理性有关。

两种错误,人皆容易有,不时的有。这是什么缘故?盖错误生于两可之间,两可不定,则由理智把本能松开而来。生命机械的地方,被松开了;不靠机械,而生命自显其用;那自然会非常灵活而处处得当,再好没有。然生命摆脱于机械之久,就有兴奋与懈惰,而不能恒一。那松开的空隙无时不待生命去充实它;一息之懈,错误斯出。

人之不免于错误,由理智;人之不甘心于错误,由理性。两种错误人皆容易有,不时地有。今日科学发达,智虑日周,而人类顾有自己毁灭之虞,是行为问题,不时知识问题;是理性问题,不是理智问题。

(三)、中国民族精神所在

孔子态度平实,所以不表乐观,惟处处教人用心回省,即自己诉诸理性。孟子态度轩豁,直抉出理性以示人。日本学者五来欣造说:在儒家,我们可以看见理性的胜利。儒家所尊崇的不是天,不是神,不是君主,不是国家权力,并且亦不是多数人民。只有将一些(天、神、君、国、多数),当做理性之一个代名词用时,儒家才尊崇它。就在儒家领导下,二千多年间,中国人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分析言之,约有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像欧洲中古之世,宗教权威强盛,宰制了人心,到近代欧洲人,诚然其个人意识觉醒活动了,却惜其意识只在求生存求幸福,一般都是功利思想。中国人肯定人生而一心于现世,这就与宗教出世而禁欲者,绝不相涉。然而他不看重现世幸福,有其贬斥了欲望。他自有其全付精神倾注之所在。儒家盖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在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

中国之所尚,在圣贤;西洋之所尚,在伟人;印度之所尚,在仙佛,社会风尚民族精神各方不同。凡是一种风尚,每每有其扩衍太过之外,有其是日久不免机械化,原意尽失,只余形式。这些就不再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然而却是当初有这种精神的证据。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