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规划的变迁

2014-11-21  本文已影响253人  职场起跑线

从1977到2014,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重要三十年。在政治、经济领域极大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也经历了一场全方位的变迁。从恢复高考后的激烈竞争,到市场经济下的碰撞冲击,再到信息时代中的繁荣发展……大学生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生选择由无到有、由少变多,眼界由小变大、由窄变宽,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对未来,也开始有了更多的思考与判断。与此同时,不同年代大学生的生活规划也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浅至深的转变过程。

1977—1992:独木桥过后的纯粹精神

早在经济和政治的重大改革之前,我国的教育和文化领域便已开展了另一项令数百万人奔腾欢庆的革新。1977年10月12日,在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寒冬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终于迎来了新的春天,无数青年的命运在这个时刻被重新书写。大学生这个身份再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为许多返乡知青、复员军人及高中毕业生的人生规划增添了一种新的可能。

1977年与1978年前后举行的两次高考,共有1160万青年踊跃报考,录取率却不到百分之五。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高考选拔成为一名大学生,即意味着拥有稳定的工作与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按照当时的就业分配制度,毕业之后的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这种做法使大学生这个身份成为了许多人眼中“金饭碗”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选择空间。在校园中,大学生们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文学与音乐是他们课余时间最好的消遣,图书馆与自习室便是他们的乐园。大学四年对于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知识的攫取,而非对自主选择个人未来的一种铺垫。

1993—2000:外来文化洗礼下的拼搏

改革开放的推进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使得大量新鲜事物涌入人们的社会生活——来自港台与日韩的流行文化填补了人们娱乐生活上的空缺,网络与计算机的出现开阔了一部分人的视野,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的前景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卡拉OK、酒吧等娱乐设施的出现,出国热的兴起……这一切都为大学校园带来了太多的新鲜感与诱惑。下海经商、炒股等新选择的出现,拓宽了大学生们的思维,使他们不再拘泥于原先的“铁饭碗”,而有了更多的选择。周末的舞会、迪斯科,金庸、琼瑶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郭富城的发型与小虎队的歌声成了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质上的富足、娱乐上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活不再仅仅是追求知识与理想,在这个充满碰撞与融合的时代,大学生们骤然发觉,学习已不再是他们校园生活的全部。大学四年,怎么学、学什么,怎么玩、玩什么,毕业之后服从分配还是自己找工作大概是这一时代大学生思考最多的几个问题。

2001—2014:大时代浪潮中的抉择

二十世纪的远去与二十一世纪的来临,使我们从未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连通了整个世界,也使大学教育走入了全球化时代。如今,因大学扩招带来的高达百分之七十五的录取率使得“上不上大学”已不再成为问题。相较之前的同龄人,当代大学生们可以轻易地通过网络与世界相连,直面广阔市场的多样选择。同时,大学生们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也因新鲜事物的层出不穷而面临更多挑战。新兴职业的涌现、旧有职业的转型、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系列问题,使得每个大学生在走入大学校园的一刹那,便不得不投身于对自己未来的严肃思考。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随着选择的增加,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职业需求的不断更新,当代大学生所要面临的,是一个他们难以预料的、复杂的社会环境。然而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灵感无处不在,机遇唾手可得的时代。整个世界的一体化,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前人难以想象的宽阔舞台。立足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身处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们,势必需要对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四年,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亦需要对自己的理想与未来,进行一番或多或少的斟酌与考量。

实习编辑:张诗阳 顾小玥

责任编辑:李紫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