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
“亲爱的,我不想活得太久、太长,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不再健康,绝不在医院接受无尽的治疗,我只要平和地走向死亡。”闺蜜跟我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们正青春,阳光朝气,身边亲友安康,只偶有自己的小忧虑与小迷茫。谈论起未来面对死亡的话题,总是一派轻松的模样。而年过古稀的奶奶,以前见我回家后,常唠叨的便是“好死不如赖活着,我真希望多活几年,看着你结婚生子,看见你以后幸福的样子。”
看完《最好的告别》,忽就想起这些时光里的话语。不知道是不是每个或大多数老年人对活着的想法都会比年轻人更强烈?以前做志愿者时,我曾见过一次小城养老院的老人,他们生活的院落,位置偏僻环境差:大院入口的侧旁,是一个老鼠丛生的垃圾堆;老人们的卧室,隔墙用的建筑材料,隔音效果极差,有老人甚至告诉我,晚上睡觉,有时甚至能听到隔壁有人痛苦呻吟的声音;而日常所需的盥洗室,气味和设施也略为尴尬地共存着。当时看着眼前糟糕的一切,简直难以想象老人们平日是怎样过活,不知道为何他们会这般将就,选择所谓的善终服务。后与老人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大部分都是不那么健康,不愿麻烦儿女,但同时又有所希冀,想有自己的老年生活。这么一个地方,虽然较差,但还有人陪他们聊天、休闲,儿女会惦记,隔三差五来看,病重了,能及时被发现,得到较为及时的救助。这样,或许他们还有些许的幸福,如阿图﹒葛文德医生所说:幸福关乎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那些理由不仅仅是在生命的尽头或者是身体衰弱时才变得要紧,而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紧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学会从简单的愉悦中寻求慰藉—友情、日常的例行公事、好食物的味道以及阳光照在脸上的那种温暖。
尽管该书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关注的是人的尊严以及医疗的局限。但书中一个个真切的个人故事,都是在尽力追逐一种更平衡更好的生活,足以成我们目前的追求方向。从路﹒桑德斯到大通纪念疗养院再到葛文德医生的父亲,在生命的后期,毕竟,他们都是被温柔以待的,既修复健康,心灵也被滋养,一直有所援助,他们的环境,也较好地结合了设计追求的理念:有价值的生活的是可以创造的。
虽然我只是一个徘徊在医学之外普通又年轻的看客,看完书无法评判,只能借用一个朋友的释义,医学从来就是:To cure,sometime; to alleviate, mor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但还是愿有一种福气,能陪伴着你:自爱的时候健健康康,走的时候也爽爽气气。
相关电影书籍推荐:
Films:《入俭师》
《时光尽头的恋人》The Age of Adaline
Book:《相约星期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