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小结1
两天的成果交流会上,共有一个国特、四个国一、二个国二获得者进行分享,领域不同但各具特色,核心不同也一样精彩纷程。
时间太短,吸收有限,现在只能简单说说各成果给人带来的思想冲击:
国特《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获得者,是一个进行40年行知教育实验的乡村学校。
学校从村小发展成集团化学校,成绩是瞩目的,所以说成果,守先是做出来的,不能是造出来的。该学校拥有大规模社会实践基地,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人子女寻根求源,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场所,与不少学校结为友好学校,使学校有了国际视野,使行知教育实验成效的推广有了便利条件和较高知名度,多位专家对学校发展的关心注目和全省教育系统对其课题的倾力培育,才有了拿得出手的核心理念、模型表征、问题提炼,才构成了成果稳定的根基和巧妙的表达。
持续的努力+专家的指导,就有可能做出成果。
国一《融城市精神.育时代新人:小学生品格教育的25年实践》获得者,是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为让学生适应城市快速发展,锚定品格教育,先后换过四代校长,用相关性的课题串起了最终的成果。
在这里想吐槽一下,以前我们认为成果是与课题深深绑定的,甚至说成果报告与课题报告需要一字不差!事实是两者没有太大关联,成果本身需是一个系统的完备的方案或模型、系统等,有些小视角的课题根本不可能产生教育教学成果奖,因为没有普适性。但成果可以是分阶段的相关性课题整合而成的,几乎每一个成果都是按分阶段的过程来梳理的,我做课题从不分阶段,只从不同角度或路径写,以后要谨记。
还有让人好奇的一个点,这些成果的名字里都写有实践的年份,听专家说国家成果里60%都是20年以上的,那些不写的都是10年或以下,不好意思说出来。
说到名字,也是大有讲究,成果的名字都需要让人一目了然,比如上海这个成果,小学生品格教育可是太常见的题目了,但这是个永恒的话题,啥时也不会过时。许多人都做过,为啥人家能获大奖?有特色,紧扣时代脉搏,“融城市精神.育时代新人”,当看到过程与成效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一部分时,一堆有冲击力的图表、模型扑面而来,哪一张表的提炼不得花费一番功夫,哪一个系统的构建不得花费多人的心力,能获奖都是有点本事在身上的,真希望这些优秀成果可以对大众公开。
持续的努力+自身高素质,就有可能做出成果。
国一《回归“小学”守本铸魂:“说文解字进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是河南本土的一等奖,也是上届评选时的新突破,以前两届国评河南都是二等奖,这次一等奖获得者,国家奖10W,省厅奖10W,荣誉值拉满了。主持人是漯河市小语教研员,她依据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即漯河有历史人特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延伸开来,成立研究团队,发挥传统文化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开展竞赛、让学校做子课题、请语言文字专家指导、编写教材和读本、开展社团活动、与城市文化建设接轨、师生录制识字视频、印制优秀教案集、开办公众号、举办说文解字群英会。
对了,这个实践也做了十年。
持续的努力+找准好方向,就有可能做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