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心理学效应 - 草稿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遇不同的问题。小的时候总是想吃各种零食,口水流三千尺也只能忍着,家里实在是困难?上学了总想着保持好成绩,却总是患得患失。工作后总想自己可以大干一翻,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恋爱了总是觉得容易失去自我?结婚了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婚姻。随着年纪的上升如何去更好拥有健康的身体?这么多的问题其实很多时候需要更深层次去学习,了解自己。而心理学是个很好的突破口。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墨菲定律》。对墨菲定律产生兴趣是因为在李笑来老师写的《财富自由之路》里有一句话异吸引了我,这句话是“如果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定论呢?于是我就买下了这本书。选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点翻看后,后悔没有早点看这本书。书中用短小精悍案例和例子说明一个个心理学效应。而这些心理学效应会精确的解说人的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发展。人的行为存在什么样的心理效应?看过后对于自己纠结的问题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接下我就选三个感触较深的心理学效应来分享一下。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越容易失去。
起源是因为瓦伦达是非常棒的钢索表演艺术家,他技艺高超从未出过事故。他在过告别演出的时候因为太在意结果是否成功,导致他的表演失败及失去生命。事后他的妻子说是瓦伦达是太想成功,反而无法注意事情本身,变得患得患失惨导致惨剧发生。“瓦伦达效应”是负面的压力。当人们太在意事件的结果的时候容易患得患失,比时他们不是担心自己不够好而想办法提升自身能力,而是反复担心“失败后怎么办”?
每年的中考,高考为什么总是听到有的学生跳楼。而且他们平时的学习成绩都不差。归根结底是“瓦伦达”效应在作怪。弟弟是2012参加高考的,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对于高考也是信心满满。但是令人揪心的是他在高考前一个星期感冒了!在高考结果不理想,离他的目标有太大差距。事后和他聊天,他说以前的大考小考都觉得没事,到高考时总担心如果考不好令家人失望。我说爸妈给你压力了吗,他说没有特别说明,应该是我自己给自己的压力。“瓦伦达”效应给面对高考的孩子,家长,老师有心理辅导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重视。不然很可能多一些遗憾。
安慰剂效应:暗示的力量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暗示。而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接收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心理现象。
这种暗示在人生病时尤唯明显: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很多的病并不会下着要人的命,而病人多数是被自己吓死的。这个在大多的癌症病患里得到印证。秋玉是保健行业么佼佼者,但是令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妈妈患有食道癌。是因为吃饭时有吞咽困难去检查出来的。还好发现的早,是早期的食道癌。秋玉深知妈妈如果知道自己的病情会胡思乱想,于是把所有的化验结果都藏起来。告诉妈妈只是有点胃病而已,吃一段时间药就没事了。一天她的妈妈去打扫秋玉房间时无意发现了化验单。老人知道自己患癌后心情低落,不愿意出门,整个人都蔫了。一年后癌细胞急剧扩散,再治疗无无济于事,后来就走了。秋玉说按常理说早期患者积极治疗控制至少可以活八到十年。但是自己的妈妈心态不好,导致病情恶化。这种心态不好其实就是“安慰剂效应”。所以自我得暗示很重要,我们需要更多正面暗示,让自己更从容面对各种问题。
踢猫效应:坏情绪会快速扩散
相信大家都听过由于上司因为工作上的事被老板狠批,上司看到一员工很不顺眼上来就是劈头盖脸的骂。员工无故被骂回家以后就找老婆的茬,老婆一肚子气看到孩子玩具一地,二话不说揍孩子。孩子委屈的不行,看到自家的猫就来一脚。故事是老生常谈,但是从故事你会发现一个人一旦无法正常宣泄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往往会找一个出气筒,把坏情绪转移别人或物的身上。并且往往会宣泄到那些比自己弱的人或物身上。所以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宣泄情绪可以有效维护家庭关系。
今天我们分享了瓦伦达效应,提醒我们做事要关注做事本身;安慰剂效应是要我们多一些正面的自我暗示;踢猫效应是要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宣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