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往事063 柯之盟
成功举办了北杏会盟,让齐国君臣精神为之一振,倍受鼓舞。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总算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那么接下来这棋该怎么走呢?
大家寻思着如果想要成为盟主,成就霸业,就目前起步阶段,还是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给自己拉拉票。所以,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隔壁的鲁国。
鲁国,既是周天子的宗亲邦国,又是东方大国,还是隔壁邻居。虽然以前两国为了切身利益,有过冲突,闹过不愉快,但是那些都已经是过去时了,人活着就应该向前看,不能老活在过去。因此大家一致认为,是该坐下来和鲁国人谈谈,跟过去的不愉快做个了断。
很快,齐国人向鲁国抛来橄榄枝,希望与鲁庄公会面,一起就两国关系进行会谈磋商。
对于鲁国而言,齐国毕竟是个强大的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如今两国关系不和谐,无形中也给自己增添了许多压力。而且就目前形势来看,齐国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前些日子的北杏会盟更是风头出尽,有当老大的意图,如果两国关系一直僵着也不是个事。
现在齐国率先表态,想和鲁国和解,也是符合鲁国长远利益的。再加上母亲文姜和齐桓公也是姐弟关系,她也不希望齐、鲁两国长期交恶。于公于私,和解无疑是最好的一条出路。现在既然台阶来了,那就该下了!
虽说和解是大方向一点没错,可是鲁庄公心里还是很纠结,他还有心结没打开。什么心结呢?
原来齐、鲁两国前期交战时,齐国侵占了汶水以北原来属于鲁国的土地,让鲁庄公心中无法释怀,很是郁闷。
如果两国就此和解,自己又不能要回丢失的国土,造成国土流失,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耻辱,自己将来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大夫曹沫看到鲁庄公愁眉苦脸,一筹莫展的样子,跑来替鲁庄公排忧解难:君上,近日老是见您心事重重,闷闷不乐的样子,不知道所为何事?是否可以说来听听,让臣下一起替你分忧?
见有人关心自己,鲁庄公便一吐为快,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自己的苦衷倾诉了一遍。曹沫听后又问:那么君上您的心意是什么呢?”
鲁庄公回答:大仇不得报,失地不能要回,寡人生不如死!
曹沫说:君上有此决心,那么请您带我一起参加盟会,我一定会让齐国人答应归还失地。
鲁庄公见他如此有信心,便询问有什么妙计?曹沫却笑而不语,说只要带他一同前往就可以了,到时他自有办法。鲁庄公见他不肯说,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是由于内心急于要回失地,也没再细问,带着他一起去参加盟会了。
如果鲁庄公知道曹沫的做法,估计打死他都不会带曹沫去的。
鲁庄公十三年,也就在举行北杏会盟的同年冬天,齐桓公和鲁庄公在齐国柯地(在今山东阳谷附近)会盟。由于两国目标相同,和谈进行得十分顺利,很快双方就达成一致。接下来只要两国签署盟约,两国关系就算恢复正常了。可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365412/9ac363f1274f6925.jpg)
两国国君正在签约盟誓,曹沫突然一个箭步冲上前去,用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把大家吓了一大跳,齐桓公的手下也不敢贸然出手,双方一下子僵持住了。关键时刻,还是齐桓公有王者风范,很快冷静下来问曹沫:阁下如此,想干什么?
曹沫回答:齐强鲁弱,齐国多次毁坏鲁国城池,威逼鲁国国境,攻占鲁国土地,您就没想过这些吗?
齐桓公一听曹沫似乎有什么要求,便又问道:阁下是否有什么要求?
曹沫说:请齐国归还鲁国汶水以北的土地。
刀都架到脖子上了,齐桓公只好先答应了曹沫的要求。曹沫见齐桓公同意了,又请求他能和自己盟誓,齐桓公又同意了他的请求。盟誓结束后,曹沫扔掉匕首回到自己应该站的地方,神色不变,辞令如故,毫无惧色。
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就不开心了,想违背盟约。
自己堂堂一国之君竟被一个鲁国大夫要挟,再说自己是被曹沫劫持才订立了盟约,正所谓要之盟,神不听,神灵是不会蔽佑要挟的盟约的,就算违背也无可厚非。
但是,管仲却提出反对意见:君上,如今齐国的目标是称霸诸侯,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图一时之快,就会失信于诸侯,到时候齐国可能会变得孤立无援,称霸大业更会难上加难,不如按照盟约规定,把土地还给鲁国,反而会让天下诸侯看到齐国的诚信。
有道理!绝不可以因小失大,坏了自己的大事。
管仲的话让齐桓公恍然大悟。最后,齐桓公仍按照盟约规定,归还了鲁国的失地。
关于柯之盟,《春秋》一如既往的惜字如金,只记了:冬,公会齐侯,盟于柯。
而一向补位及时的《左传》也吊诡地没有作出太大反应,但是《公羊传》、《谷梁传》和《史记》都绘声绘色地记载了具体经过。
《公羊传》和《谷梁传》记载的具体经过基本相同,并且认为曹沫就是曹刿,是同一个人;
《史记》和两传记载略有差异,并且以为曹沫就是曹沫,曹刿就是曹刿,分别是两个人。
从曹刿前面的表现来看,他的个性比较小心谨慎,应该不像会做出冒险举动的人。曹沫的行为虽有胆气,也多鲁莽,要不是齐桓公听从管仲之言,指不定会闹到什么地步,所以感觉两者同为一人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柯地会盟之后,齐、鲁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这是真实可信,毫无疑问的。但是关于曹沫劫持齐桓公要回失地的故事,因为存在不少疑点,让不少人怀疑其真实性。然而两传一史又讲得振振有辞,有鼻子有眼的,曹沫的英勇,齐桓公的大度以及管仲的善谏更是有血有肉,深入人心,令人神往,抑或确有其事。
柯之盟,齐桓公要盟不背,齐国的诚信从此开始彰著天下,各国诸侯越来越信服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