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刘校长
记者:“刘校长,您好!有几个问题想要向您请教?”
刘校长:“你好!请讲,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
记者:“第一个问题:在新时代与新常态下,您提到过我们国家经济条件的变化受到了约束,这个问题该怎么理解呢?
刘校长:“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GDP的规模在2017年已经达到82.7万亿,较1978年增长了35倍,由占全球的15%提高到24%。但人均还是较落后,2017年人均59660元(8800美金),排在第95位。我国是在1998年解决温饱,2010年跨越温饱。全世界大概也还有36个国家没有超越贫困。但约束经济条件的变化也有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需求端。由需求膨胀、需求短缺的市场环境变为了需求疲软,供给过剩,规模扩张转为高失业,特别是大学生的失业问题。
2、 供给端
(1) 各种劳动力的变化,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现象。(2) 能源和原材料问题。特别是土地和自然资源问题。(3) 技术进步问题。(4) 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问题。
除了这些问题还有如何穿越中等收入的陷阱的问题?拉美漩涡?东亚泡沫?西亚北非危机?虽然我国实现全面的小康应该在2020年—2022年,但根据目前的疫情问题我们还需要用崭新的历史跨越。”
记者:“那如何看待我国的经济问题呢?”
刘校长:“我们的经济总体是向好的,但是从微观和宏观方面来看,确实失衡和风险并存的,主要体现在:微观方面三大失衡:1、 供需结构的失衡;2、 实体经济与金融部门的失衡;
3、 国民经济与房地产的失衡;宏观方面双重风险并存:1、 通货膨胀2、 经济下行(需求疲软带来的经济下行)。面对这些情况如何解决?指导思想要变。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新常态树立新理念。
记者:“您能给我们讲讲新常态和新理念吗?”
刘校长给:“新理念就是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邓小平的“三步走”的策略?战略规划的引领?这些都是新理念。但有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忽视,就是关于GDP的指标的使用。把GDP增长作为核心指标,是从1985年山西省的核算开始,1987年才真正的用这个指标来核算经济。但,从目前来看,不能一直在用GDP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
记者:“那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能完全使用GDP指标了呢?”
刘校长:用GDP指标是有局限性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吧。
1、强调数量总量人均,忽略了结构和质量;(例如1820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占到全世界的40%,但那时的中国还是按照传统农业为主,但西方已经进入到了蒸汽时代);2、 核算的是流量,而不是存量;3、只能核算市场有买卖交易,GDP不能包含市场失灵的。(例如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是不对称信息,市场是失灵的,而是要引入道德约束)4、 核算不了环境成本,绿色GDP。例如沙尘暴等,这个是260多个国家都没有办法核算的。所以说,我们不能单纯的只相信和依赖一个GDP指标。
记者:“您讲的很有道理。我还想请教,五位一体和我们国家提出的新体系有什么关系呢?该怎么做呢?”
刘校长: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讲的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念怎么看?怎么落实?怎么干?通过什么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体系是闯过关口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包含什么内容?如何构建经济新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七大方面?都是需要学习的。例如:新体系包含的哪七个方面?1、 现代化的产业体系;2、 现代化的市场体系;3、 现代化的分配体系;4、 现代化的布局体系;5、 构建绿色的发展体系;6、 构建新型的开放体系;7、 现代化的经济体制。要保持这几个方面的有机整体,发展、改革、开放三个方面内在的逻辑统一。
那又如何推动这七大体系的建设?
1、振兴实体经济。我国农业技术的应用还远远不够,农业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也不够合理。虽然工业制造业2010年的规模已超美国,但是大而不强,中国缺少的是“工匠精神”。
2、创新引领战略。争取实现双一流(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做好科技转化,做好战略支撑。
3、振兴乡村战略和区域协调。我国进入到城镇化的高峰布局阶段,城镇化率目前是58%。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长江经济带(2) 京津冀(3) 粤港澳大湾区(倒逼改革开放,区域性资源配置)(4) 一带一路为引领,用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归宿,构建命运共同体,提高高级竞争力。新体系以什么为主线?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来引领和聚焦。
记者:“刘校长,您能再给我们讲讲供给侧和稳中求进怎么落实吗?”
刘校长:了解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叫供给侧?以改革为动力,从供给侧入手,解决国民经济发展,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前的宏观、微观矛盾集中在供给侧。就目前来说,我们不是防通胀,而是应该防通缩,所以不能大规模的刺激需求。拉动内需是通过投资和消费,但是供给端的创新力不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好。而且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两极分化的警戒线。国家发改委曾经出台过《稳定消费机制》,因为我国国内的消费力第一。所以扩大内部需求,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是当务之急。当然国内经济疲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市产品结构、分配的不合理。目前判断的形式是:稳中求进,且主要突出一个“稳”“进”。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output ga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在这里谈到稳中求进就要谈到一个问题就是:何为政治?毛选四卷开篇第一章:把支持自己的人团结的多多的,把反对自己的人少少的。政府要更好的发挥作用,特别是在资源配置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注意经济学上“寻租”的意义,以及配置资源的既无效率,又无公平。
总之,做任何事情都要结合当前中国的主要特色和问题。未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会比较稳健,且会松一些,刺激基础设施,缩表、债务问题,也一定会向生态、环保倾斜。这只是我的一些个人判断。
记者:谢谢您,刘校长,您的解释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今天的采访就到此结束,感谢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