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读《两般秋雨盫随笔》卷八958:史阁部书(1)
《多尔衮致史阁部书》(1)
顺治元年六月,摄政王遣南来副将韩拱薇等,致书明大学士史可法,曰:“予向在沈阳,即知燕京物望,咸推司马。后入关破贼,得与都人士相接,识介弟于清班,曾托其手泐平安,拳致衷曲,未审以何时得达。比闻道路纷纷,多谓金陵有自立者。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之义,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所以防乱臣贼子,法至严也。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荼毒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一矢。平西王吴三桂介在东陲,独效包胥之哭。朝廷感其忠义,念累世之夙好,弃近日之小嫌,爰整貔貅,驱除枭獍。入京之日,首崇怀宗帝后谥号,卜葬山陵,悉如典礼。亲郡王将军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勋戚文武诸臣,咸在朝列,恩礼有加。耕市不惊,秋毫无扰。方拟秋高气爽,遣将西征,传檄江南,连兵河朔,陈师鞠旅,戮力同心,报乃君国之仇,彰我朝廷之德。岂意南州诸君子苟安旦夕,弗审事机,聊慕虚名,顿忘实害,予甚惑之。国家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贼毁明朝之庙主,辱及先人,我国家不惮征缮之劳,悉索敝赋,代为雪耻。孝子仁人,当如何感恩图报。兹乃乘逆寇羁诛,王师暂息,遂欲雄据江南,坐享渔人之利。揆诸情理,岂可谓平?将以为天堑不能飞渡,投鞭不足断流耶?夫闯贼但为明朝祟耳,未尝得罪于我国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申大义。今若拥号称尊,便是天有二日,俨为敌国。
〔试注〕
1、摄政王:多尔衮。
2、韩拱薇:降清副将,生平不详。别书还记载参将陈万春等同赍书史可法。
3、物望:人望;众望。《晋书·石勒载记下》:“张披与张宾为游侠,门客日百馀乘,物望皆归之,非社稷之利也,宜除披以便国家。”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苏味道才学识度,物望攸归;王方庆体质鄙陋,言词鲁钝,智不逾俗,才不出凡。俱为凤阁侍郎。或问张元一曰:‘苏王孰贤?’答曰:‘苏九月得霜鹰,王十月被冻蝇。’或问其故,答曰:‘得霜鹰俊绝,被冻蝇顽怯。’时人谓能体物也。”
4、司马:兵部尚书别称。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5、介弟:对他人之弟的敬称,或对自己弟弟的爱称。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南朝·梁·沉约《封授临川等五王诏》:“西中郎将护军宏,朕之介弟,早富德誉。”
6、手泐:lè。旧时书信用语,犹手书。
7、拳致衷曲:恳切地把我的衷情传达给您。拳,犹拳拳,非常恳切的意思。
8、春秋之义:春秋时代通行的义法,即以王命为重,处理好上下、大小的关系。
《后汉书·梁商传》:“春秋之义,功在元帅,罪止首恶。”《后汉书·丁鸿传》:“‘春秋之义,不以家事废王事,今子以兄弟私恩,而绝父不灭基,可谓智乎?’鸿感悟,垂涕叹息,乃还就国开门教授。”《后汉书·第五种传》:“春秋之义,选人所长、弃其所短,录其小善,除其大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公旦文王之诗,不论尧舜之德,而颂文武者,亲亲之义也。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且不爱亲而爱他人者,不为悖德乎?”
9、介在东陲:处在东部边境。
10、包胥之哭:春秋时吴兵攻破楚都郢。楚臣申包胥赶到秦,在秦国的殿前哭了七日七夜。秦乃发兵救楚,打退了吴兵。
11、爰整貔貅:于是整顿勇猛的战士。爰:于是。貔貅:原为传说中一种凶猛的野兽,引申为骁勇的战士。
12、枭獍:旧说枭为恶鸟,生而食母;獍为恶兽,生而食父。比喻忘恩负义之徒或狠毒的人。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若兆 者蜂目豺声,行穷梟獍,阻兵安忍,贼害君亲。” 范祥雍校释:“《汉书》二十五《郊祀志》:‘祠黄帝用一梟破镜。’ 孟康注:‘梟,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破镜即是獍。此以比喻很戾忘恩之人。”《魏书·恩倖传·侯刚》:“曾无犬马识主之诚,方怀梟镜返噬之志。” 唐·元稹《捉捕歌》:“外无梟镜援,内有熊羆驱。”镜,一本作“獍”。明·梁辰鱼《浣纱记·论侠》:“谁料主公信任伯嚭,容梟獍之在庭。”
13、怀宗:崇祯死后,南明弘光政权为他定庙号“思宗”,谥“烈皇帝”,后改庙号为“毅宗”。清军入关后,清政府初定崇祯帝庙号为“怀宗”,谥“端皇帝”。后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宗”,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十一月去其庙号,改谥为“庄烈愍皇帝”。
14、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15、鞠旅:向军队发出出征号令。犹誓师。
《诗·小雅·采芑》:“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毛传:“鞠,告也。”郑玄笺:“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此言将战之日,陈列其师旅,誓告渗阀端之也。”
16、征缮:征收赋税,整顿武备。
17、揆诸情理:揆情度理。按照情理去推测、估量。
18、祟:本义鬼神制造的灾祸。《战国策·齐策》:寡人不祥,被于宗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19、薄海同仇:薄海,到达海边,指海内各地。薄海同仇指全海内之人皆以为仇敌。比喻激愤到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