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想法

通过调配感情来自控

2019-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东东威武

楔子

最近读到万维刚老师《精英日课》第二季里的《为什么佛学是真的》,里面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自控的过程其实不是“理智VS感情”,而是“感情VS感情”。理性只是感情的工具,用以加强某部分感情,自控的关键不是调动理性去战胜感情,而是调配不同感情的强弱。这个说法很新鲜,分享给大家。

自控是感情与感情的较量

想象一个纠结要不要吃巧克力的场合:知道巧克力含糖高,吃了多了不好,但是还是想吃。

以前我们会认为“不吃”是理性,“想吃”是感情,是这样么?其实吃与不吃都是感情。只不过不吃巧克力这种感情是想获得健康和长寿,会列举“理性”的理由,说吃多了会长胖。这里其实理性是被感情利用了,“被人当刀使”了。每一种感情模块都会去寻找各种理性理由来支撑自己。当我们列举理性理由进行自我控制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做理性分析,实际只不是在倾听不同感情模块用理性为自己找理由的过程。

事实上,我们大脑做抽象理性思维的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并不是一个独立系统,是和多巴胺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多巴胺是用来评价事物提供的快乐回报的,所以可见,我们的理性并没有完全摆脱简单的寻求快乐的动物性。

我们所有的决策,都是从感情开始,以感情结束。

以前我们以为自控是一个理性过程,自控力就想肌肉力量一样,用多了力量会耗尽,多练习则会变强。但事实上呢,很多自控了很久的人也会轻易失控,他们的自控力并没有被锻炼的很强。生活中有些非常自控的人,戒烟戒酒很长时间了,但是因为偶然一次挫折就“破功”了。这么多年,我戒游戏、戒熬夜,也有过持续戒了很长时间的,但这方面的自控力根本没有提高,最终都还是破了。而现在,我们认为决策是感情强弱的结果,我们做一些决策只不过是因为支撑这个决策的感情比较活跃。一旦支持另一个决策的感情变得更活跃,我们就会做另一个决策,即所谓失控。所以,不要以为自己的自控力会越来越强,控制好感情才是关键。

控制满足感

上面已经说了,自控是一个感情调配的过程,所以我们现在要转换自控的思路,通过强化、抑制某些模块的感情强弱,控制自己。

那怎么控制模块的感情强弱呢?这要说到感情的发展机制---感情通过“满足感”来变强,抑制满足感则能减弱感情。人总是没能摆脱最基本的动物性,寻求满足感。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做某些事,就去不断强化做这件事的满足感,反之则去抑制满足感。吸引一个人去赌博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开始就让他赢,一次次的赢牌就会彻底激活他对应模块的感情。如果一个人刚开始尝试赌博就一直输,他就不太会爱上赌博。一个戒酒很长的人,偶尔喝一次酒就马上想喝酒,因为它的喝酒模块并没有失去力量,只不过一直被抑制了而已。偶尔一次喝酒带来的满足感足以把它再次激活。控制满足感是自控的关键。

看到事情发展过程中满足感对感情的影响

这是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更高估了自己的自律能力。现在想来,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例如我开始以为自己可以比较自律的看一下电视就结束去工作,我当时这么认为其实没错,因为我当时要适当休息保证不影响工作的模块的确很活跃。但是随着事情的发展,看电视获得的满足感越来越多,要享受生活的模块变得越来越强最终超过要好好工作的模块。所以,并不是我们开始高估了我们的自律能力,而是我们的感情变化了。这也提示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要考虑到自己的感情会在过程中发生什么变化,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决策。

正念自控法

文章里介绍了一种正念自控法。简单讲就是4步:

通过在冥想中不断练习任凭感情在眼前路过但是不参与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不受感情控制的能力。

因为我们的决策是受感情控制的,所以如果我们能把感情和我们的意识分离,就不再受它的影响。我在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专栏上看到过类似的方法,都是通过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感情,让自己抽身事外,不受感情影响。

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人类对自我的探索不会停止,以后关于自控的理论肯定还会不断出现。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不用纠结这些理论,那些很自律有所成就的人也不是因为懂什么理论才自律的。我们不必要知晓真正的原理到底是怎样的,能达到效果就好。中医就是这样,身体构造到底是怎样的不重要,吃什么药、按摩什么穴位能治病就OK了。对于自律,我们除了了解一些理论,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实际的生活中,不断练习、复盘,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