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哲思读书

《论语解悟》里仁 第三、四、五章

2017-09-11  本文已影响109人  为仁由己zj

前一篇 《论语解悟》里仁 第一、二章

后一篇 《论语解悟》里仁 第六、七章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

先生说:只有仁者才能真正做到喜爱人,厌恶人。

唯:独的意思,这里译作只有。

好:喜爱

恶:讨厌、厌恶。

[愚悟]

本章只有短短十一个字,但意义却不简单。好人恶人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也无法回避,但常人总免不了掺杂或多或少的私欲,使好恶之道有失偏颇。仁者心中无私,能得其正,所以好恶之道也能不偏不移。程子正所谓得其公正是也。

本章也是每个人都能反诸己(反省自己)的一句,试问一下,自己的好恶之道是否有私心,得其中,得其正了吗?如果有私心,就应该先改变自己,而不是先去好恶人。倘若人人有私心,不能正确好恶人,好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使恶人行于世,而人好之;好人行于世,而人恶之,是非黑白颠倒,社会混乱不堪。不要以为社会混乱,只要不涉及自己就听之任之,无所谓的态度,要知道倾巢之下,焉有完卵,祸害终究会找上你。所以儒家提倡仁道,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仁者,能正确好恶之道,那样,社会和谐昌盛也就指日可待了。这也是儒家为什么要提倡仁道所在,所以说本章言简意深,宜深思之。


[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先生说:诚心立志于仁道,一定不会有邪恶了。

苟:诚。

志:存心,志于仁,存心于仁道。

恶:有两种解说。一说善恶之恶,若能诚心志于仁,那么一定不会有邪恶了;一说和上章连读,解为好恶之恶,唯仁者能好人恶人,但如果能志于仁,便不会有厌恶了,因为仁者有爱,所以他厌恶人,仍是出于爱心,是为了让他返回善道,这是仁道,上章好恶是指人类性情之正,而本章无恶是指人心大公之爱。后说太绕,前说更直白易解,今暂采前说。

[愚悟]

一个诚心有志于仁道的人,一定会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仁道,可能有些行为未必能一下子做到合乎仁道,但是要说为恶,那是绝对可以杜绝的。

有志于仁,虽或不及,然背道而为恶,不为也。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先生说:富有和尊贵是人人都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和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抛弃它,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如果违背了仁道,又怎么能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不会在一顿饭的时间上违背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遵循仁道,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道。

处:安心居住的意思。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这里的得之,实际上是去之的意思。

恶乎:恶,音wu(乌)。于何处的意思,意译为怎么样。

终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短。

造次:仓促匆忙。

颠沛:颠沛流离困顿失所。

于是:是,仁也。

[愚悟]

贫富贵贱,是人生在世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喜富贵厌贫贱也是每个人的正常欲望,普通人为了达到目的,有时或许会用一些不光明的手段,甚至于个别会无所不用极;君子却不同,取之必有道,弃之亦有道,这是君子获取贫富贵贱的方法。因为能称得上君子,是他能实行仁道,如果用不正道的手段去获取富贵,就会使自己离开仁道,一个离开仁道的人又怎么能称得上是君子呢?又怎么能成就自己的好名声呢?所以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但在贫富贵贱取舍之间用仁道,就算在平时的匆忙之间,颠沛流离之际,无时无刻都不离于仁道,这是君子的仁道功夫。

一时的仁心大家都会有,一时的仁道大家也能做到,难的是一辈子实行仁道,不离于仁道,就如同做好事,做一件是简单的,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论语》中,夫子常被问及弟子仁否,他的回答一般都是弟子有什么才能、特长,仁却不知道了。其实弟子们都是在学习和实行仁道的,但夫子不能肯定是否仁,原因就在于此,唯一一个被夸赞的是颜子,可以三月(三月是长期的意思)不违仁。可见修仁的关键在于能长久的坚持,而只有能理解和体会到仁道的快乐,才能长久的坚持,这是修仁的秘诀。这样,最终使自己安于仁道,收获仁心。


前一篇《论语解悟》里仁 第一、二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里仁 第六、七章


图片源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