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文学书评文艺评论

芳华:坚持与背叛

2017-12-20  本文已影响705人  胡红梅River

浅谈小说《芳华》的电影改编

芳华剧照

​​严歌苓是我非常喜欢的华人作家之一。她丰富多彩的人生、独特的女性视角、对边缘人极度细致的观察和描摹能力,加上她狂野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常常把我吸到她创造的世界和维度里,难以自拔。

严歌苓创作高产且高质,她的许多作品都被陆陆续续被搬上银幕,像是《一个女人的史诗》、《天浴》、《少女小渔》​、《归来》、《金陵十三钗》加上最近上映的《芳华》等等。这次我是看完小说才去看电影的,心里不自觉的就带有比较,有的部分觉得冯小刚呈现的很好,有的部分又不是那么赞同。虽然严歌苓参与了电影的编剧,但是每个人心中对于小说里描绘的时代、集体和个人多少都有不一样的理解。

严歌苓,几乎看过她所有的小说和改编的电影

​关于小说改编的还原与背叛

主题的对比:

小说:小说《芳华》里更多的是反思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个人为了在集体更好的生存,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天性,去迎合集体,一旦背叛集体就会被排斥和批斗。小说里描写文革时期整个大环境下对人情感的压抑(不论是刘峰对林丁丁的爱情,还是战友之间的友请,甚至何晓曼的母亲对何晓曼的亲情都是受压抑的)。一旦对集体“背叛”,那将会受到集体的“揭发”和驱逐。(比如刘峰托举被集体嫌弃的、所谓有汗“馊”味的何晓曼跳舞,马上就发生了“触摸”事件然后被大家揭发和取笑“低级趣味”)

电影:电影里面,冯小刚斥资给绝代芳华的文工团男兵女兵们建立了一个大观园一样的——“红楼”营房,他们在这个营房里训练,在这里歌唱,搭建属于他们秘密的青春王国。

电影不由自主的就表现出来了浪漫和轻描淡写(比如一起游泳嬉戏、穿着超短裤舞蹈的女兵、散场时大家一起喝酒),无一不表现出冯小刚对集体主义的缅怀,但是可能是为了更好的传播和方便通过广电的审批吧(仰拍老毛的头像和代表集体的整片大红色的背景,让我感到非常不适)

​对文工团、对集体的感情

小说:严歌苓和冯小刚另外的分歧点就在他们对集体的态度,对文工团的态度。

严歌苓的小说是有魔力的,文字里面带有声音、香气和画面,她的才气和经历让她欣然接受冯小刚给的她这个命题作文,但她对文工团、集体的态度和冯小刚其实是截然相反的。严歌苓在小说《芳华》里对文工团及文革,带有更多的是反思和忏悔。对当时被欺负的何晓曼忏悔、对自己伤害老好人刘峰忏悔;反思自己因为身处集体环境而不得不和大家一起嘲笑欺辱何晓曼的境况,反思自己曾经竟然对刘峰的落井下石等。(可能是因为她自己15岁时也曾经因为给比自己年龄大一倍的人写情书,被举报了,也受过伤害,知道被集体欺负的感觉)

萧穗子写情书的部分也和严歌苓自己的故事很像

电影:冯小刚不一样,他对于文工团的里的少男少女的芳华是缅怀的。那不仅仅是男女兵他们的青春,也是冯小刚的青春,是冯小刚对军队、对军大衣的缅怀。他让你看到训练时少女们明晃晃的腿、纤细的腰身;泳池里朝气蓬勃、美好的身体;看到他们穿上军大衣时候的飒爽英姿,但也让你看血淋淋的中越战争的战场等等。

带有少女香气的青春这些部分也许是冯小刚在当兵时感受到的青春美好,所以芳华在这几个部分让我感受到他云淡风轻的态度,这里让人有点儿不舒服。几年前我看《天浴》的时候,我深深感受到那个如此荒诞的时代、如此残害人的时代怎么能是这样的?所以冯小刚用如此云淡风轻的态度来拍这段是想给自己找个解脱吗?​故事放生的时间:青春芳华的故事发生在那个充满批斗和集体主义的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海南(相同部分)

地点:小说故事主要发生在成都和海南;电影选择了云南与海南的电影工社。

主要人物线设置:

小说:刘峰和林丁丁、何晓曼、萧穗子、郝淑雯四位军团的女兵各自的青春芳华与余生

电影:主要突出刘峰与何小萍的青春和感情走向;萧穗子是主要的旁白叙述者和记录者,其他人或多或少都被弱化了,我想减少对女兵们后续生活的描写,一是主次更分明,二也算是冯小刚的仁慈和体贴吧。

改动的情节:

偷衣服:小说里何小曼偷了妈妈结婚时穿的红毛衣(因为这是她认为属于自己父母爱的体现),为了不被妈妈、继父和弟妹发现,她把毛线全拆了然后用墨水染黑,给自己织了一件紧身黑毛衣。被母亲发现之后打了一耳光,但是她从不后悔。一个因为母亲改嫁后得不到关爱,自卑的女性角色就出来了,但是也因为得不到爱,她时刻要在背地里默默地争夺和反抗。

电影:偷母亲的毛衣环节没有了,变成了她偷偷拿林丁丁的军大衣去拍照。为什么要这么急着穿军大衣拍照??

这是冯小刚改编很成功的细节,电影里偷军装拍照一是给后续女兵们集体说她“撒谎精”,所有人都欺负她埋下伏笔;二也是让我们知道原来她是急着把自己入伍的照片马上给她父亲看到,让她监狱里的父亲看到她穿军装是多么的英姿飒爽,希望父亲出来之后可以认得出来她。

最后何晓曼的父亲还是没有能挺过来,他父亲以为当兵了就不会被欺负,但是何晓曼的悲催的命运并没有改变,在何晓曼父亲留下的遗物里就有他给何晓曼打的毛衣。

得知父亲死去之后,何晓曼到练功房哭泣

人物:刘峰

小说里对刘峰的描写更加的全面和细致。刘峰他的外号叫“雷又峰”,本性善良,和雷锋一样乐于助人,全身心的喜欢林丁丁,因为“触摸”事件而被公开批评,被大家“讲坏话”和集体批斗,原本前途光明的小伙子被下放到伐木连当兵。在中越战中失去了一只手,改革开放之后南下到海南骑三轮车去卖盗版书营生,最后的肠癌死了。最后得病的几年有何小萍作为“女友”照顾。

电影:刘峰的设置基本上和小说设置的差不多,但是缺少了他在海南遇到的姘头“小惠”以及最后的肠癌死去的情节,只把刘峰最好的青春时段展现给大家。黄轩演的非常到位,小说写他身高169,黄轩当然不止这个身高(黄轩这么帅,如果林丁丁被摸一把,真没什么好哭的)

难得的是黄轩把刘峰的无私、善良、他藏在无私背后那一点情欲、无耻和私心都表现的非常到位,冯小刚的选角能力真的不容小觑!

黄轩的演技好棒棒!

​有一个我很感动的情节,是小说里没有的,应该是属于冯导的独家记忆了,陈灿给大家带来了个录音机,邓丽君在收音机里唱《浓情万缕》!为什么在神坛上一直清心寡欲的“雷又峰”突然敢触摸和拥抱林丁丁?

要知道那个到处唱军歌的时代,《浓情万缕》的歌词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大胆并且有鼓动性的,以前以前的英语老师告诉我们说邓丽君的歌是被批评为靡靡之音的,但是她们年轻人特别喜欢。

甜美的邓丽君

“浓情千万缕 ,丝丝为了你,问君可知晓,愿你长相忆

爱的日子里 ,叫人难忘记 ,长藤倚老树 ,形影永相系  ”

在邓丽君歌曲的鼓动下,刘峰表白了,这个情节是比小说更动人也更细节化的,这首歌不仅代表了时代的巨变,电影的所有转折也从这里开始,从绝代芳华到严酷现实。(冯导这部电影已经算有诚意)

听邓丽君的歌需要点儿气氛(电影里听歌时罩上的红布)

人物:何小曼(电影是何小萍),我最喜欢的人物

小说:何小萍是个苦命的姑娘,她的父亲因为善良软弱而被推出去批斗,被定为“右倾”,被所有人都看不起和讲坏话,包括他的妻子。“讲坏话”(批斗),当他的妻子都开始看不去他,并且剥夺他的正常生活权利(不给他一分钱,并且在言语上极度蔑视),让他连给女儿买一根油条的钱都付不起的时候,他在精神、肉体、尊严彻底的赤贫了,就在买不起女儿要吃的油条那天,他绝望地吃安眠药自杀了。何小萍的母亲也因此而改嫁给一个粗俗的南下老干部,重新组建了家庭。

从此何小萍变成了一个“拖油瓶”(我认为的边缘人、多余人),没有母亲的疼爱,继父和弟弟妹妹都欺负她,连家里的保姆也看不起她。她变得极度自卑、极度缺乏安全感和爱,她不敢在人前吃肉,要在大家都看不到的时候才放松下来吃;为了得到母亲的抱抱,她要故意把自己整发烧了才换来母亲的拥抱;因为营养匮乏发育不好,她将自己的内衣缝上了搓澡网来当垫子……为了躲避这样的家庭她考进了文工团,本来以为可以不用被欺负了,没想到还是被大家看不起和排斥,嫌她没有家人寄好吃的、嫌她身上馊臭、又是嫌她撒谎精。

搓澡网缝起来来当胸垫

她的青春芳华是刘峰给她的,在刘峰带她进红楼并帮她隐瞒父亲劳改身份的时候萌芽;在朱克嫌弃何晓曼汗馊,刘峰主动换舞伴并把何晓曼托在手心跳舞的时候爆发。但刘峰被下放之后,她就彻底死心了。因为躲避大家不想上台演出而“假发烧”,但是最后还是无奈又期待的上了台,表演结束后,因为“假发烧”事件而被下放到野战医院,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婚后一年左右上前线战死了)。

命运相当曲折:何小萍自愿上前线救护,因为背了一个伤员十几里路,被报道成了英雄,这突如其来的荣誉极大的冲击她原本被欺负的、被压抑的青春,造成了她的精神分裂,变成了精神病。最后恢复之后又找到了刘峰,照顾和陪伴了他人生最后的几年。

何晓曼的扮演者,苗苗

电影:没有详细交代何小萍的家庭,她亲生父亲并没有自杀,但是也没有撑过“平反”的,在牢狱里死去。她一开始“偷军装”的事件早早就为父亲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她急匆匆的偷林丁丁的军大衣拍照是为了给父亲写信,给他寄自己穿军装、不被人欺负的照片,希望有天他回来可以认出自己的女儿,但是他没有熬到那一天。

她母亲改嫁,她也要改姓,她的家庭也没有给她足够的爱,我自己把书中的情节直接脑补给了电影的何小蔓。我个人非常喜欢何晓曼的扮演者苗苗,她长得非常孩子气,有一股天真和文人特有的敏感和神经质,笑起来像是天使一样。(再次感慨冯小刚的选角能力)

何小萍在电影里有3个情节非常打动我

第一个在当她作为一个精神病患去观看文工团舞蹈的时候,她一个人默默走到门外的操场跟着跳舞;这是一个无声控诉,也是冯导安排最成功的一个情节,比露出长腿的女兵表演要更让人感动

何晓曼草地的独舞

​第二个在她后来和刘峰坐在长椅上,她对刘峰说“能不能抱抱我”,这里让我感受到她对刘峰的感激,也感受到她对爱、对拥抱、对善良的感激。

“能不能抱抱我”

第三个是刘峰走后,她去送他,电影旁白说了一句话”也许小曼是我们当中唯一一个珍视刘峰善良的人。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是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这句话在书里是一样的)​

冯小刚也是很努力让大家都不要去想那个残酷的时代了......让大家用悲悯去关注个人,而忽略集体对个人的残害。

这个是我不太满意的地方,对于同一个时代的体现,陈冲和严歌苓拍了《天浴》,这部电影对于时代描写的如此残酷和写实,以至于《天浴》一直都被列成禁片。

陈冲在拍《天浴》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们把《天浴》拍出来就是要告诉现在的人们:曾经有这样一些人被糟践成垃圾,但他们的内心却从没有阴暗、萎靡过。”,我想这句话一样能形容剧里的何小萍和刘峰。

写太长了,把他们剩下几个人的用excel做了对比

​最后:

电影属于娱乐文化,它离不开政治的支持,但也不附庸政治,改编的过程中,尤其是严歌苓那些置身于特殊时期的小说,导演和编剧要考虑很多的政治因素,并且文学在新媒体时代必然会受到市场的影响,改编的电影更是受到市场条件的支配。而且单纯用文字和电影相比,其实可比性不够大。我很喜欢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用这两部电影来突出对比芳华,姜文和冯小刚对芳华的理解的话,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建议可以搭配一起观看。

我还是会给《芳华》打四星,我看到了冯小刚、严歌苓及一众演员的把小说尽力的落地,很多云淡风轻的东西翻江倒海去做了。毕竟尽力去权衡市场条件的束缚,去传递出小说含有的部分能量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