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的变与不变

2013-10-10  本文已影响120人  依然的小森林
趁着国庆假期,回了趟老家。和往常一样,小镇又有了各种新的变化。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都颇入心坎。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我想,文中所指的“小镇”,其实不只是特指我的故乡。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定还有许许多多个与其格外相似的、同样处于“变与不变”之中的小镇和乡村。

掐指算来,离开澄海(广东的一个沿海城镇),在异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已有四载有余。

四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足以颠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品味习性、价值观乃至感知世界的方式。
四年,1460天,35040个小时。
有人完成了学业,有人谈了场恋爱,有人创立起事业,有人组建了家庭,也有人生了孩子当了父亲母亲……
人在变,城也在变。

2009年9月2日,我背着一箩筐的梦想和自由,坐上离乡的大巴。
那时候,和许多人一样,青春年少,对远方怀有一种扎根良久的渴盼,急着想要逃离闭塞小镇的怀抱。
2013年9月28日,我已告别象牙塔的生活,在广州一家杂志社做着采编工作。
前一刻,刚刚结束手头的工作,后一刻,匆忙往背包里塞了几件换洗衣服,便急急赶赴返乡的车。
工作之后,才知道学生时代的骄奢。离家之后,才懂乡愁的滋味。
从义无反顾到心急如焚,变的是对“根”的认知,对“乡”的情愫。
也因如此,我有了重新认识故乡的想法。

每次回到小镇,我总爱抽空绕着一些熟悉的街道走走看看。
因为只有放慢步伐,用心感知,才能望清故乡的细致面貌,感知小镇生活的点滴变化。
哪个地方改道了,哪栋建筑倒下了,哪间店铺关张了,哪棵树被台风刮倒了……
哪些道路修整了,哪些商业楼房是新建的,哪些咖啡馆是新开的,哪些绿化是新设的……
小镇上奔跑的汽车越来越多,而街道也显得愈发拥挤和逼仄。
不经意间,KTV、情调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都市休闲娱乐的方式正被小镇所吸纳。
但与城市不同的是,小镇上的咖啡馆和休闲馆里,人们只聊天不读书,只交流不独处。
数码产品、互联网、微信等移动应用,人们也毫不陌生。

小镇的确变了。经济在增长,都市休闲方式和新潮科技正被接收,但一切还那么“稚嫩”且“简单粗暴”。
小镇那些或好或坏的质地,只要细细品味和琢磨,依旧那么浓厚而清晰,让人爱恨交织。

走在街上,坐在车里,我喜欢“偷”听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除了家长里短外,被谈论最多的话题依然是:吃和钱。
在这里,评价一份工作的好坏标准似乎可简略为两个方面:薪酬/货币回报率、稳定度。
人们甚少去探究你所从事工作的具体内容、社会意义及对个人价值实现的帮助。
一直觉得,在小镇当众谈梦想和理想是一种勇敢的奢侈。
孩子谈梦想,会被欣然接受,因为还遥远,或者童言无忌。
成人谈梦想,却极易被归为异类,或视为矫情、不务实。
相比虚无缥缈的梦想,大多数人以为真实可触的物质更加可靠。
较之能力和实力,机会更青睐人情和财力。

的确,小镇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生活在节奏稍缓的小镇,亦常常能感受到一种烟火人间的平实温暖。
尤其是食物,宛如藏有某种原始的抚慰力量。
清晨来一份新鲜出炉的肠粉,配上一杯清茶,开启一天好心情。
中午来一盘美味的卤水鹅肉,搭上一碗白米饭,幸福而知足。
晚上再喝碗自家煮的粘稠白粥,炒个青菜,一小碟花生米,简单、暖胃又不乏温馨。

小镇上,也有真正懂得生活之美的人。
他们会在冬夜的店铺门口拉二胡唱小曲,会在饭后笑煮功夫茶,周末钻研花草食材,或去河边钓鱼抓虾摸蟹。
他们研究潮剧、潮汕方言、潮汕建筑,读书练字写诗,发展版画艺术,在喧嚣环境里为自己腾出一方文化的小天地。
一直觉得,一个地方再好,倘若没有文化生活加以滋养,没有人为这烟火人间增添一些精神层面的养分,那么这个地方就不算完整,更遑论底蕴深厚。
所幸,小镇还有那么一些深谙并珍惜文艺之妙的人,虽然不多,但却也在悄然间,鼓舞了不少如我一般在小镇长大的孩子。

小镇,仍在变化中。
而小镇年轻人会是这场变化里重要的导向者。
他们的言行举止、品味喜好、文化素养决定了这个地方的未来模样。
不论其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怀着一种复杂矛盾的心情,记下这些细碎体会和感受。混杂着各种思绪和情绪,表达不尽明确清晰,暂且算是一种自我提醒,亦是希望与君共勉。

不要小瞧一个人对一座城的影响,哪一种美好的文化,哪一个赏心悦目的地方,不是由一个个可爱的人构成的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