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苦累”
妈妈从老家捎来自家菜园种的豆角,由于家里成员较少,一时吃不完,就想着变着花样吃,我手拙,除了炒着吃,其它还真没做过,查查“小红书”也就那么几种做法,想了想以前奶奶做过豆角“苦楚”,那就做它吧。
提起这名字是不是有点儿发懵,我们老家的方言叫“苦楚”,县城周边的叫“苦累”,不管是“苦楚”还是“苦累”,我想都和苦有关系,想必生活困苦时兴起的一道菜吧,解释不清查度娘啊,查度娘得知没有“苦楚”只有“苦累”一说。
苦累发音(ku:三声,lei:轻声)河北石家庄的正定、辛集、赵县、藁城等地,以及河北南部的邢台、巨鹿、广宗、平乡南宫、清河、威县、邯郸、武安、等地的一道特色小吃,介于主食和菜之间。
这种食物怀旧的人还吃,一般人家已不吃了。苦累菜多面少,缺粮时人们喜欢吃。旧时穷人吃苦累的很多,有钱人家吃苦累就是闹高兴。现在的人就是怀旧。旧中国的穷人家买不起菜,主食又不够吃,就常用槐花、榆钱、扫帚菜、红薯叶和棒子面拌在一起蒸熟,出锅后趁热拌上调料,就可以既当菜又当主食。起名为苦累就是为了说明这是一道忆苦饭。现河北有老人的家庭和一些特色餐馆和还常吃苦累,但是多以土豆、豆角、茴香苗等代替野菜等。这道食物过去穷人食之饱腹,度饥荒。现在富人食之润燥,清胃肠。
这名字还是有来由的,我的猜想还是有点靠谱的。苦楚这名字也就是方言中的方言了。
小时候,我和奶奶生活的多,奶奶手很巧,每个季节都做成不同的“苦累”口味儿,尤其春季万物勃发的时候品种最多,奶奶会隔几天做一次,这次做槐花苦累,下次做榆钱苦累,有时候还会做扫帚苗苦累,吃着可爽了。到了夏季会有跟达和豆角苦累,秋季会有红萝卜秧苦累,冬季会菜种少了,但是照样会做出一种萝卜丝苦累让你解解馋。现在,生活好了却很想念以前的生活,决定凭着回忆自己做做这道菜。
第一步, 我先把豆角洗净切碎然后控控水,想着还得合孩子的口味,于是又切了一根火腿,只是为了吸引孩子能多吃点儿,让孩子多吃菜一直是我的梦想,自认为搭配很完美。开始第二步拌面,至于拌多少合适呢?看着说吧,一勺一勺往里拌,撒一勺搅一搅,半碗进去了,也不觉得面合适啊,没办法打电话问问婆婆吧,婆婆说面不能太多,面太多口感不好。这少点也没具体多少量啊?只能摸索着来吧,宁可少点儿别多了影响口感。第三步该上锅蒸了,先铺上屉布,把拌好的菜均匀撒上去,蒸多长时间呢?又遇问题了,还是发朋友圈求大神们帮忙吧,刚发朋友圈,朋友们纷纷支招,有说15分钟的,有说20分钟的,还有说25分钟的,唉!管它呢,宁熟勿生,选了最多的时间25分钟。于是这改良版的豆角火腿苦累就完成了,等着出锅吧!我满怀期待,隔几分钟就透着锅盖上的玻璃去看看,那心情就像期待着自己的绝世佳作一样。在这过程中我准备了两个小调料,一个是孩子能吃的葱油料,做法很简单,油热爆葱花即可;一个是我爱吃的蒜汁,小时候一直用这个料的。完美!
时间终于到了,开饭了!把我期待已久的苦累菜端出来,咦!怎么和想象中的样子不一样呢?看起来太湿了,我控了水的呀,怎么回事?难不成放的面少了?先不找原因了,尝尝味道吧,嗯~味道可以,就是口感不太好,奶奶做的是干酥利口的,我做的是黏黏糊糊的,自己还给自己找借口,我这是改良版的嘛!嘿嘿,能吃就行,比扔了强。我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好养活,不挑食。不过饭一上桌,老公很给面子,一直夸好吃,老公这么配合,我下次继续努力。总结这次失败的原因,下次还要不断改进。看来光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找经验。
